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名返乡大学生眼里的十三里桥乡——

“草莓之乡”的美好生活


□熊俊奕

今年1月16日至21日,趁着寒假回家的机会,笔者到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开展田野调查。通过走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感觉收获满满。

十三里桥乡在信阳有“草莓之乡”之称。横穿十三里桥乡的省道两旁,田里有种植草莓的塑料大棚,路边有售卖草莓的小木屋,有的村还建有草莓广场,漂亮的大草莓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

据该乡乡长尚孟娟介绍,2021年,十三里桥草莓被收入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全乡15个行政村,现有草莓种植户近2000户,面积近万亩,年产量2万多吨。

学堂岗村的李家琦有两个草莓温室,大约6亩的面积,投入约160万元,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设施农业项目的支持。进入温室,一排排草莓生长在离地1米多高的垄内。种植用的土壤是配好的营养土,上面覆盖着塑料膜,膜上是绿油油的草莓叶,茎蔓上有的开着白色小花,有的挂着或白或粉或红的草莓果,煞是喜人。温室顶上垂下喷淋胶管,间隔几排有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的仪器,还有装着硫磺的罐子,用以物理防治病虫害。

李家琦家的草莓通过电商销往全国,18枚一盒,草莓大小一致、果形饱满、颜色鲜艳,令人垂涎欲滴。

莲花塘村的程万德据说是十三里桥第一个种草莓的。1984年,他到山东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并回村种植。他到距市区近的村租赁了30亩地,建起20个大棚,年收入40万元。

十三里桥乡政府鼓励各村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除草莓外,在莲花塘村,茶叶、樱桃种植形成气候,春暖花开时节,许多市民纷纷前来采樱桃、品香茗,带动了乡村旅游。在学堂岗村,网箱养鱼给村民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了草莓,猕猴桃、蟠桃种植也逐渐形成规模。

山上林果茶飘香,地里草莓花绽放,水中南湾鱼满箱,好一派丰收景象。十三里桥乡的特色是怎么形成的呢?

据了解,信阳通过进行了“减县补乡”事业单位改革,将大量县区人员充实到乡镇,乡镇4个中心由60人左右增加到80人左右,乡镇治理能力大大加强。

十三里桥乡党委书记赵海涛40岁出头,长期在乡镇工作,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乡长尚孟娟不到40岁,领导班子成员年富力强,有文化又有实干精神。

为了推动草莓产业的发展,十三里桥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草莓产业示范园,聘请专家进村进户进棚指导培训,培育农民科技示范户,引进新品种,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全乡15个村(居)委会都是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许多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或者大学毕业生回乡担任村干部,村干部组成结构越来越合理,人员素质也越来越高。各个村支部主动参与市里组织的“五星”党支部创建活动,增强了发展的积极性。

在该乡调查期间,经过的路面一般都是硬化路面,沿途干净整洁;村民都用上了卫生的冲水厕所,小广场上有体育健身器材;村委会都有便民服务中心,有联网的办公电脑。

学堂岗村的村支部是“五星”党支部,村支部书记叶调成不到50岁,是通过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选任的村支部书记。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完成后,他村里撂荒的田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再流转给种植大户。和直接从农户处流转相比,这样做减少了许多麻烦、多了许多优势。为了利用好闲置资源,村里把空置的小学校园改造成民宿发展乡村旅游。2023年,村集体收入32.8万元。

通过此次调研,笔者看到了一个有希望、有活力的乡村。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它正在十三里桥乡发展着。相信,十三里桥乡的未来还会更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