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尔凤:党龄80年。1925年出生,安徽省广德县人。1943年9月参加革命,曾在淮滨县工信局工作。1980年11月离休,离休时享受副处级待遇。
□本报记者 时秀敏 王凌云
人民英雄二级奖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一枚枚金色的徽章、一段段战斗的经历,一次次的冲锋陷阵、一回回的死里逃生,揭开了王尔凤用生命换取荣耀的“尘封记忆”。
“是党解放了我、教育了我、培育了我,党是我永远的信仰……”百岁老党员王尔凤,身形高大,举手投足间带有军人的英气。去冬时节,在淮滨县城一处简朴的客厅里,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王尔凤一生身经百战,子弹打进过他的右腿、腹部和头部。子弹遗留在腹部,他忍痛数年,一度高烧不退,影响了记忆;如今年岁已高的他,脑部还残留有弹片,记忆时常会模糊。但作为一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党的信仰,却历久弥坚……
从戎 坚定投身革命
1942年冬天,安徽省广德县,悲伤笼罩着一个贫寒的农家:父亲早逝,母亲带着5个孩子艰难度日,家中的大哥、全家的顶梁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这一年,王尔凤17岁。不忍母亲伤心无望、弟妹生活无着,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到国民党军营,用自己换回哥哥。从此,开始了他前途未卜的战斗生涯。
“1943年9月,日军向苏浙皖边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苏南抗日武装的号召下,18岁的我脱离了国民党队伍,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新四军16旅48团2营4连的一名战士。”人民部队的优良作风,深深影响了王尔凤。
“因为年纪小,首长都对我很爱护。遇到激烈的战斗,他们总是自己冲在前,把我护在身后……”忆往昔,王老眼角湿润。他说,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他立志“要做一名真正的战士,为国家而战!”
用日本鬼子的炮,打日本鬼子!1944年3月,新四军16旅48团在广德县新杭镇战斗中取得杭村大捷,歼灭日伪军100多人,缴获九二步兵炮1门。这门日本人制造的步兵炮,在随后的战斗中,被新四军用来打日本鬼子。当时群众编了一首歌谣赞颂这次战斗:“杭村一仗打得好,军民抗战逞英豪,鬼子丧命又丢炮,日军从此威风扫。”缴获的这门炮现珍藏于北京首都警卫三师军史陈列馆内。
胜利的喜悦,让王尔凤逐渐明白了战斗的意义。1944年年底,长兴泗安战役打响,王尔凤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当时,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主动报名参加突击队,冲到最前面。这次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歼敌一个营,驻守泗安的日伪军全部投降,但和我要好的副班长牺牲了。”王尔凤眼角湿润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死了。我要为战友报仇!”
1945年2月,经过战斗的洗礼,思想日渐成熟的王尔凤光荣入党。
战斗 淬炼英雄本色
入党后的王尔凤很快因战功而被提拔为班长,开始带领全班人听令作战、英勇杀敌,并多次在战斗中负伤。
“1945年6月,我在新登战役中负伤。12月,参加山东枣庄闫齐村战斗,部队歼敌一个旅,我再次负伤。半年后,内战爆发,敌军占我泰兴县,我团攻打泰兴之敌,我负了重伤,和伤兵一起转移到蒙阴县养伤。直到1947年年初,淄博、莱芜战斗结束,我才回到部队,后来担任了二营营部通讯班长。”回忆起峥嵘岁月,王尔凤思绪翻涌。
解放战争时期,王尔凤随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进军豫皖苏,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参加了孟良崮战役、睢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立二等功一次,获人民英雄二级奖章。
1947年6月的河南睢杞杨拐之战,令王尔凤记忆深刻。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激战4日,四打三停,我所在的6纵16师300余名优秀指战员光荣牺牲,所在的排46人中只有3人幸存……”想起牺牲的战友,王尔凤潸然泪下。在这次战斗中,王尔凤大腿内侧严重炸伤,但他仍在雨夜中坚守阵地,直到天亮。
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碾庄圩之战,同样让王尔凤记忆犹新。
“当时,黄百韬兵团是徐州以东地区实力最强的兵团。如果能消灭黄百韬兵团,等于砍掉徐州国民党军的右臂。”王尔凤回忆道,大地昏暗,道路崎岖,我军将士人不歇脚、马不停蹄,逢山过山、遇水架桥,不怕飞机轰炸、不与小股敌人纠缠,以一天120里的急行军速度,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了离徐州不到50公里的碾庄一带。
“由于我军在运动中仓促转入攻击,未及查明敌军碾庄圩地区构筑工事的情况,加上该地区村落多水塘、水沟,利于防守,一块阵地经常被反复争夺……”王尔凤说。
史料记载,1948年11月14日晚,在担任主攻的6个纵队指挥员会议上,粟裕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江淮平原作战,由运动战转入攻坚战的时候,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加强对壕作业,隐藏接近敌人,将堑壕挖到敌人跟前再发起攻击,逐点争夺,逐个歼灭。”
随后,碾庄圩周围的枪炮声突然安静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我军战士晚上奋力挖掘战壕的声音。
“15日凌晨,我开始参与挖筑工事和交通沟。在战士们的紧张作业下,很短时间内,开阔的平原地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壕沟。敌军坚固的防御阵地开始一寸寸、一尺尺地被攻破,失败是注定无疑的了。”王尔凤坚定地说。
11月19日上午,经过激烈的战斗,碾庄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时候,我才看到,战壕里只剩我自己了……”讲到这里,王尔凤的声音再次低沉起来。
工作 甘为人民公仆
“我从20岁入党后,就坚定跟党走,永远记住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党旗,王尔凤眼眶不禁湿润。
“父亲经常夜里叫得哇哇响,梦到在和敌人打仗!”老人小儿子王晓文说,“他一直教育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为党和人民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尔凤戎装换新。1950年5月,部队筹建伞兵新兵种,王尔凤因表现优异,被调入新兵种部队。1955年,王尔凤被调入信阳二七航校,任航校三大队大队长。
1958年5月,王尔凤主动要求转业到基层工作,一干就是数十年。在这期间,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敢说实话、总干实事,优良的作风赢得了同事和乡亲们的认可。1980年12月,在淮滨县机械厂厂长任上离职休养。
“工作后,一起参加过战斗的一营连长吴夜给我来信说,‘你这个‘老平常’,还是老样子。工作干得很认真、很仔细!”说到这里,王尔凤笑了,他很认可“老平常”这个绰号,“我这一生普普通通,虽然仗没少打。”
20世纪60年代初,王尔凤被调到淮滨县公安局,担任内保股长和副教导员职务。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但只要一提起王尔凤,公安战线的老同志们仍能说出“老王”的感人故事来。
据同事介绍,老王外出开会学习或出差,从不报销差旅费。用他自己的话说,“国家太困难了,再说我不是有工资吗?自己掏不是一样吗?”其实,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大家的工资都不高。
那时,不少同志找他借个三五块钱用,也有的借个十块八块的,可每当借钱的同志去还钱时,他却推说没有借过,或者就干脆告诉对方“这钱不用还了”。
有一次,王尔凤看到局里炊事员吴家兴给食堂买粮买菜不方便,就主动将自己的自行车送给老吴用。当老吴还他自行车时,他说:“你用吧,我再买。”
当年,王尔凤家就住在县城,但他总是以单位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年,组织上让他下乡驻队,他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带上碗筷就出发了。
下到生产队里,他吃住在队里,与乡亲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群众都说他是“老八路作风”。但也有持偏见的人说,“老王是在部队打仗时,弹片没取出,脑子被大炮震得不正常,办事有些傻了。”
离休 砥砺不变初心
“父亲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也逐渐成为我们的家风。”王晓文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经常看到父亲给贫困学生和需要帮助的人捐款,从来不给组织添麻烦,能给单位省的钱他都尽力省下来。
最让王晓文感动的是,父亲年近百岁,出门不方便,每年过完年,他嘱咐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一年的党费交齐……
平时,有小辈儿们来探望,王尔凤总是不厌其烦地感谢他们,用亲切的话语与他们聊天,告诉他们战争的残酷、和平的不易,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数十年,本色未变;问平生,初心未泯。如今,王尔凤老人已100岁高龄了,但他听力尚好,眼睛不花,且十分注重学习。
他每天坚持看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坚持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有时还练练毛笔字。他写笔记、心得还都用铅笔勾勒出插图,有的还用彩铅涂上颜色,且字迹清晰工整、图案线条花纹都搭配得十分得体。他做的学习笔记,认真得就像学生的课堂作业,令人赞叹不已。
走进王老的卧室,除了一身军装被“像宝贝一样”存放得整整齐齐,房间内竟然没有一样贵重的家具、家电和陈设。
床头、床侧堆放的都是书籍、报纸、杂志,积累的学习笔记已摞成“一座小山”,且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每一本都未曾浪费一张纸。
“这些都是他自己用针线缝制的,纸张也不一致,有长有短,颜色有黄有白,都是废物利用。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只要有精力,每天都会坐起来写写画画。”负责老人日常起居的小儿媳向记者介绍。
床上的被套还是老人当兵时用的旧被套,只要有精力,卧室都是自己动手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我们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不负时代、为国争光。”与王尔凤交谈,他总是乐呵呵的,对生活充满乐观。
一笔一画,字字工整;一言一谈,不忘本色。他的笔记本里,记录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乎国之大者、人民生存的“农业”,关乎科技强国、国家命运的“新技术”,关乎国家栋梁、时代先锋的“先进事迹”,关乎传统文化、中医药典的“养生秘诀”等为国为公的大事。
“学习让我了解世界、了解中国,这些党员模范,也是我不断学习的榜样,我得好好学、认真学!”王老谦逊地说。
记者手记
回首不忘来时路
□王凌云
点点滴滴、字字句句,从王尔凤老人身上,总能让人感受到他高大的身躯下,藏有一种“浩然英雄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心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品质。
退伍不褪色,离岗不离党。虽然弹片伤害了他的身体,战争折磨了他的青春,这些创伤甚至模糊了他的记忆,但是那种刻入骨髓的红色基因早已根深蒂固,令人动容、震撼。
讲王尔凤的故事,就是讲无数革命先辈的故事。
在战争年代,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曾经,他们也是懵懂的少年、胆怯的孩子,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利益、人民解放,毅然选择留在战场,以血肉之躯换取和平、正义……
在和平年代,他们深藏功名,两袖清风。不给国家添麻烦,要为百姓谋福利,默默奉献,大公无私,甘做“螺丝钉”,乐当“老平常”……
虽经血雨腥风、岁月洗礼,却云淡风轻、心境开阔。共产主义者的高尚人生观、通透价值观,也许正是如王尔凤这般老革命长寿延年的“养生秘笈”。
离开时,我们提议请王老戴上奖章、纪念章,拍照留念,他撑着疲惫身躯欣然应允。伴随着相机的咔嚓声,这位老党员身上的“一抹红”就此定格。我们希望用它,去照亮更多人的来时路,告诉年轻的一代——“我们曾经是谁,现在为了谁,将来又将成为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