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郭桂义:为老区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编者按:献策映初心,履职不停步。一年来,驻信全国人大代表与住信全国政协委员牢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精彩的履职篇章。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本报即日起开设“履职尽责这一年”专栏,讲述部分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马迎春

“黑龙潭景色秀美,漫山云雾滋养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风格的茶叶提供了天然的材料……”2月2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信阳农林学院二级教授郭桂义在浉河区浉河港镇黑龙潭村开展科技培训前,向现场茶农讲述了黑龙潭茶叶的发展历史。

“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郭教授对黑龙潭茶文化、历史的讲述,让我们加深了对家乡茶文化的理解,坚定了发展好茶产业的信心。同时,他的科技服务让我们深知做好‘茶叶+’文章、提升茶叶品质的重要性。”返乡创业青年肖珺景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2月15日,郭桂义深入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向茶农、茶企负责人讲述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与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他还走进茶山,向茶农、茶企分享春茶生产关键期的技术知识,并倾听茶农、茶企的心声。

除了定期到茶园、炒茶车间进行技术指导,郭桂义还帮助车云山村建成了“信阳毛尖茶第一村——车云山村”茶文化墙,展示车云山村茶文化历史。“在我们茶农的眼里,郭教授不仅是人大代表、专家,更是我们的好朋友。他的指导专业、及时、接地气,增强了我们靠茶增收致富的信心。”茶农余海群感慨不已。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郭桂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只有深入调研,才能找出真问题、想到好办法。’前几天刚从郑州、洛阳调研回来,我又连续不断走进茶村,主要想听听我们茶农、茶企最真实的声音,将他们的所需所求所盼带到两会上去。”郭桂义告诉记者。

郭桂义深耕茶界40余年,被茶乡人民亲切地称为“茶教授”。这么多年,他所获殊荣颇丰,各类“名衔”不胜枚举: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技能大师(评茶员)工作室领办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大别山实验室副主任……其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就是“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1月,郭桂义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老区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作为茶界人大代表,郭桂义主要围绕这三个身份认真履职,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流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以及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茶教育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郭桂义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增加“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容,后这个建议被采纳。据了解,这也是“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1月26日”,提及这个日子,郭桂义至今仍难掩激动之情。这一天,他作为河南团唯一代表参加了国务院研究室组织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并提出了“加大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完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把茶文化传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等多条建议,并得到积极回应。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无论教书育人还是科研实践、社会服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初心、始终如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采访郭桂义教授,记者的最大感受是:他一直在忙碌着——不是在各个调研现场,就是在与茶农茶企交流;不是在进行技术培训,就是奔赴在茶叶加工车间;不是在基层人大联络站,就是在群众身边。年过花甲的他,依然有着这份执着:既然是人大代表,就要履职尽责,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服务大局,助力发展。多年来,郭桂义一直在为老区振兴发展鼓与呼,在为信阳茶产业发展添动力,在为老区教育发展添光彩。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区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用初心和信仰书写着一名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