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全面推动国家、省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广泛应用,总办件量居全省前列。市12345热线运行服务质量排名全国第12位,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7家……”日前,在信阳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诸多创新改革领域的亮眼成绩,无一不得益于我市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的生命之“氧”。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为优化营商环境献计献策、出力助力。如,市人大综合运用听取报告、执法检查、质询、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为监督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法治保障;市政府办持续开展周一纾难解困、周二保交房、周三交通例会,精准研究破解堵点卡点;市纪委监委严查吃拿卡要、冷硬横推、违规收费等问题,创新开展“一个纪监组跟踪监督一类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活动,督促解决各类问题……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营主体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含氧量”,是增强市场活力、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老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融入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的关键举措,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迫切需要。于信阳而言,这是一道“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春来东风劲,奋进正当时。当前,我市诸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许多领域的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这对营商环境建设提出更为深入、具体、高层次的要求。
对标党委要求、回应市场期盼,我们要以更加精准化、系统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和高效变革突破“思想观念”的桎梏、“机制惯性”的压力、“潜在规则”的束缚,让一些具有牵引性、关键性、标志性的“新变化”激发改革的叠加效应、放大创新的裂变成效,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从“点上突破”“线上延伸”向“面上拓展”“系统集成”转变,进一步提升服务经营主体的“含氧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