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深耕“情绪消费”新赛道


□王凌云

emo、内耗、焦虑、躺平、内卷、多巴胺、社恐……近两年,这些与情绪相关的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内容平台。

为什么这些词会火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愈发注重自己的情绪。同时,当这种重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迁移到消费领域,主动为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买单,带来新的消费市场。

有商界观察者曾预言,未来,“情绪消费”将成为新风口、新赛道,谁提前布局,谁就能成为“弄潮儿”。

举个例子,入驻亲子消费市场的西贝餐厅,很早就善于提供情绪价值。以“家有宝贝 就吃西贝”为口号,着力打造“家庭欢聚”这一幸福场景,将“亲子”“家”温暖符号融入餐饮,制定出既适合孩子胃口又营养均衡的健康食品,还让就餐环境安静舒适。餐厅使用了儿童友好环保的稻壳餐具,推出了寓教于乐的儿童美食绘本,让孩子们在享受美食时,还能学习小知识,家庭顾客的情绪价值需求得到满足。

回望2024年,不少餐饮品牌倒闭或宣布调整,其中不乏昔日人声鼎沸的“排队王”。反观市场,各行各业都存在“网红”店铺逐渐销声匿迹的现象。这也表明,缺乏长期战略、仅靠一时炒作,或者仅凭“匠心”与“初心”,而不注重消费心理变化,很难做市场的“常青树”。

如同打造家庭欢聚场景的西贝一样,在坚守品质的同时,还能主动出击、拥抱市场变化和消费心理需求,方能长久立足。

再如,某购物平台推出虚拟产品“爱因斯坦的脑子”,几角钱的虚拟产品,月销售额上万元。难道这卖的真是“爱因斯坦的脑子”?实则不然,当你拍下产品后,找客服聊天,客服会跟你道一声“加油”。就这样一句简单的加油和宽慰,能成交上万元的销售额。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比如“女儿国国王的颜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及“呼伦贝尔的空气”等。一些看来要交“智商税”的东西,对于一部分有情绪需求的人来说,就有价值。

花一点小钱,就能买开心,很值!换句话说,在吃饱穿暖之后,谁能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谁就能在新一轮角逐中赢得先机。

深耕“情绪消费”赛道,而非抢占,强调的就是“跳出产品做产品”和秉持“长期主义”精神。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价值,你就打造什么样的场景,在产品之外注入价值观、情怀和品牌故事,用温度、温情满足顾客的情绪。同时,需要有一颗坚持的心,把产品和设计本身做到位,避免“短平快”“一时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