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蕾
在我市科技战线上,活跃着一支银发生力军——浉河区老科协。在这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队伍中,有守初心、担使命的离退休党员干部,有各个领域的老科技专家,还有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年近七旬的刘世清,正是其中的带头人、中坚力量。
2002年,刘世清从乡镇调至浉河区科协工作。任职期间,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并且发动浉河区各中小学以及教师参加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为浉河区的科普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根据组织安排,刘世清兼任浉河区老科协秘书长。他积极当好参谋,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提出在浉河区创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浉河区老科协共命名“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14个。
2016年,刘世清正式退休。但他退休不退岗,将全部心思投入浉河区老科协工作中,带领老科技工作者,以科技为支撑、向科技要效益,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在浉河区老科协,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服务“三农”为着力点创建的14个“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中,有集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销售、贮藏与现代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响山生态园科技示范基地;有先后优化培育食用菌新品种10余个,带动当地400多户农民发展食用菌,从业人员1600余人,成功申报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工程项目,被省科协认定为河南省“科技小院”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
“还有吴家店稻虾共作科技示范基地,不仅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还坚持每年举办科技大集,深入宣传科技知识,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刘世清说。
同时,刘世清着力推动老科协组织网络建设,将4800多名老科技工作者发展成为浉河区老科协会员,并成立了农业、城市经济、教科文卫3个专业委员会,组建了由40余名中级以上职称科技工作者参加的浉河区老科协专家服务团。先后成立了区直、乡镇(街道)、企业、社区基层分会18个,把老科协基层组织的触角横到边、竖到底,积极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贡献科技力量。
个人感言:我将继续发挥自己在科技科学这条战线上工作时间长的优势,把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凝聚起来,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和助力企业创新上发挥聪明才智,为浉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刘世清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