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洪地:党龄77年。1929年3月出生,息县小茴店镇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6年6月退伍后回乡务农。
□本报记者 李浩
冬日暖阳照亮息州大地,小茴店镇八一村里传来嘹亮的军歌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
歌声从老党员陈洪地家传出。春节前,记者一行前去探访,这位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精神矍铄、歌声洪亮、眼中泛光,95年的时光沧桑仿佛在此刻隐遁。
隐遁的是时光,但“我是一个兵”的倔劲是陈洪地一生的执念。特别是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目睹山河破碎、国家板荡,陈洪地靠着这股倔劲找到了自己以身报国之路。
1946年,刚年满17岁的陈洪地被拉壮丁,进入了国民党的军队。没有读过书,但是陈洪地知道自己来自老百姓。1948年,他所在的军队通过起义加入解放军,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98师292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才终于找到以身报国的真正道路。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通信兵是部队作战时信息保障的重要力量。他们英勇果敢,在指挥所和前沿阵地之间传递信息,守护战场上的通信畅通。
陈洪地就是一名通信兵,在淮海战役中,承担着为首长传送地图的任务。在战场上,他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有亲眼看见战友的牺牲,也有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被子弹击中。所幸的是,子弹只是从侧面射穿了他的耳朵,导致陈洪地的听力很差,如今只能戴着助听器生活。
徐州解放后,陈洪地跟随部队转战上海,参加了上海解放战役。上海解放后驻吴淞,随军担负警备任务。
“崇明岛的建设,我参与过!”陈洪地再次回忆起那个瞬间,脸上漾满笑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掩盖不住记忆带来的心动,平静的讲述下,一份激情在心中盘旋、缭绕,如星火般闪动。
1950年,陈洪地成为公安第15师45团一名副班长,1956年光荣退伍。这6年的军旅生涯中,上海是他最难忘的地方。
退伍后回归家乡,在这个被叫作八一村的小村庄里,同样存放着这位老兵的倔强。
这股子倔强,是对岁月的不服输。战争时期,由于行军打仗中腿部受寒,陈洪地一度半身不遂。在他的《预备役军士和兵证明书》上清楚地记载着他的体格检查结论:“较弱”。即便如此,退伍回到家乡后,陈洪地还积极参加村“两委”的工作,对于村民的困难能帮就帮。甚至在鲐背之年,他还能生活自理,拄着拐杖行走、买菜、做饭都不在话下。
去年,八一村举办饺子宴,陈洪地还以个人名义捐款1000元。“任何时候,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我都在。”陈洪地说。聊到这里,陈洪地转头看向门口,暖阳斜射,送来一片金黄。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一行想为老人拍下影像资料,陈洪地指了指旁边的柜子,上面放着两个盒子,轻轻打开,里面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50年以上党龄荣誉纪念章”。
佩戴着胸章,陈洪地举起右手,铿锵有力地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声音向远处飘去,炊烟袅袅传来饭香。如今,陈洪地与所有人一样安享着和平的生活,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那些为了争取和平的奋斗中,有他的一份。
记者手记
时间不会磨灭信仰
□李浩
信仰拥有让人格伟岸的力量。陈洪地用一生诠释了老兵的不同含义。前半生,作为一名战士,他守护了今天的万家灯火、高楼林立、美好生活;后半生,他把自己融入这万家灯火之中,用一生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退伍不褪色。
时间的大浪淘沙会冲走许多东西,但是最纯净的精神永不磨灭。特别是对陈洪地来说,社会身份的转换不会换掉心中的信仰,他始终牢记一名老兵的身份,始终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因为有信仰,所以没有左顾右盼,坚定笃行;因为有信仰,所以没有迷惘踟蹰,勇敢果断;因为有信仰,所以没有心力消耗,能让生命迸发出更大的潜能和热量。
心有所信,方能长远。时代塑造了老一辈共产党员,他们也塑造了时代。陈洪地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老兵来自人民,也同样归于人民。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