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香菇喜丰收 获得感倍增


□本报记者 杨长喜

昨日,在罗山县山店乡畔店村,余长亮再次走进村里的香菇种植基地,查看大棚里的温度和香菇的长势。“春节之前,我们的香菇已经见到了效益。”看着面前不断萌芽的香菇棒,余长亮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余长亮所在的这片香菇种植基地,原本是村小学。这几年,因为教育改革,村小的房子闲置了下来。如何利用好这些集体资产?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长亮与市残联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刘珠云商量,决定用这片资产发展村集体经济。

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考察,大家决定发展香菇种植。于是,在市、县残联及山店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畔店村的香菇种植基地于2024年6月开始建设。2024年国庆节期间,在市残联帮忙聘请的技术员的指导下,2万棒优质品种香菇在22个大棚里“安家落户”,烘干设备等同步上线。

今年元旦前,香菇进入采摘阶段。“我家里有大学生,经济压力相对大一些。村干部找到我,问我要不要来这里干活儿,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昨日,正在基地里采摘香菇的村民李祖琴告诉记者。

李祖琴是村里30多个经常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之一。因为是市残联牵头建设的项目,村里一直将香菇基地作为带动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就业的事情来做。从香菇种植到采摘,再到分拣、烘干等,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成员占了一半的岗位。其他的务工人员,也大多是脱贫户。

在基地的仓库里,一袋袋、一盒盒已经烘干的香菇已经包装好。通过助农项目,畔店村首批烘干的香菇已经销售了一部分。从市场反馈情况来看,香菇的品质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目前,畔店村已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香菇申请商标。“未来,畔店村香菇种植基地将不断提高香菇的品质和产量,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市场份额。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群体的帮扶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余长亮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