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风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君子之风 山高水长


□张宜岑

北宋是个好时代吗?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从金戈铁马、国破家亡来看,这并非一段傲立于世的时光;但从市井繁荣、文化生态来看,这又是百姓安居乐业、最有幸福感的岁月。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虽造就了文官政治的盛世,却也造成“三冗二积”的局面,使后期内忧外患。总有一些人不忍自己的国家破灭,力图变法。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后有王安石变法举全国之力兴利除弊。而勇于变革之人,最可贵的品质是在遇到重重阻力时,“虽千万人,吾往矣”。

当我看到书上“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时,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心酸与悲壮。无论改革变法最终有没有效果,这种“是而不见可悔故”的坚定、孤注一掷的决心、逆流而上的勇气,共同构筑了他们的精神谱系,让他们每一步走得都坚定。

他们的交往淡如水,味有回甘。许多人将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相左视为败局,但依我之见,二人之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一封封书信,见证了一段友情。君子间哪怕出现争端,也不是无耻的、肮脏的、不择手段的你死我活,而是灵魂的对撞,能听出“泉水击石”声的交锋。王安石“念君实视遇厚”,所以向司马光真切地剖白自己;司马光也曾评价他“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透过二人的对话,我们似乎能看到他们议事不合时无奈地蹙了蹙眉,仅此无他。包括苏轼乌台诗案案发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为其仗义执言。这些文人在政治上或许有各自的立场,却在文学和才情上惺惺相惜。其交往,就是不掺杂任何虚情假意和利益的成分的,只是那样淡淡的、有悠远茶香的。他们历经磨难,却依然笑对人生。

如果说王安石等是玻璃,清透坚硬,却过刚易折、破镜难圆,那苏轼就是个例外。他是一棵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被砍下来也能做竹篮、竹筒、竹扇子。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寻常人经历了那种被污蔑的惨案,恐怕难以再次坚强。苏东坡却凭着他的乐观、坚韧,在一次次辗转流离中重新寻回人生的希望。

是啊,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东坡、“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苏东坡,是个夜半会把你从床上拉起来看月亮的好友,是个“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美食家。他就是这么可亲可爱,用他的乐观,让自己黄州突围,也打动着一代代后人,将他的一蓑烟雨、他的几时明月,融入了千家万户的骨血中,成为所有人的苏东坡,爱国爱民,一片赤诚之心。之所以拥有变革的勇气,是因为想要兴利除弊挽救国家危亡。之所以有所谓急于求成、主观冒进云云,是因为迫切地想要改变。之所以众说纷纭、政争不断,也是因为面对破碎山河“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该去向何方。他们心中揣着百姓、揣着家国、揣着天下。“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士大夫的品格,让他们学会了要修身齐家治国,让他们懂得了要兼济天下,让他们肩负其重于泰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一切的一切都根源于对国之爱、对民之情,一片冰心天地可鉴。

“许多星星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消逝,可它们发出的光,却从未远去。”这些文人,用他们穿越千年的独特人格魅力点亮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在打开书卷时感受到他们的一呼一吸。正因为竹简上有其指纹,空气中有其体温,我们才能有底气地说出这人间很美好、这生活值得过。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此君子品格时,这个翻越岁月山丘的闭环才真正完成。

在历史中积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系信阳高中2026届贤岭校区二部2班学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