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乡村向“美”


2024年

●扛稳粮食安全:夏粮单产321.1公斤,总产量150.09万吨。2024年全市水稻机插率达72.7%,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492.74万亩,全市再生稻8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10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规模走在全省前列。

●和美乡村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压茬推进。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区涉及31个全域乡镇、66个示范引领村。新改农村户厕14286户,开展村庄清洁行动33005次。推荐罗山县、潢川县、商城县、光山县、浉河区申报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

●“6+6”产业:重点推广的11个优质稻米主导品种播种面积达255万亩。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275.5万亩,推广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信阳毛尖”成为全国名茶联盟首批成员品牌,品牌价值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三,达80.3亿元。

□本报记者 邹乐

春为序,夏作章,秋成韵,冬凝光。在孕育希望的广袤田野上,四季以“和美”为笔,精心勾勒着美丽乡村的幸福底色。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罗山县高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极目远眺,田畴平整如砥,广袤无垠。田间灌溉设施布局有序,笔直的灌溉渠犹如大地的脉络,清澈的渠水在阳光照射下闪烁微光,为来年春耕蓄势。

“我们乡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为依托,创新推行‘田村一体’新模式,打造绿色生态新产业,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实现了规模种植、稳产高产、绿色发展的新景象。”高店乡乡长刘万勇说。

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里的新质生产力处处涌动。在淮滨县芦集乡张楼村的高标准农田,通过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苗情、病情、虫情、墒情的实时监测报告和施肥、灌溉的远程自动控制,节水、节肥效果显著,农药使用量也下降了15%,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群众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农业大市,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为端牢“中国饭碗”赋能。

数据最具说服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规模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度省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5.03万亩,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工程进度97.88%;2024年夏粮单产321.1公斤、同比增加2.88%,总产量150.09万吨、同比增加2.56%,秋粮播种面积保持稳定;豫道农业、蓝天茶业入选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我市国家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3家,“农”墨重彩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冬日的新县西河村古朴静谧,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得令人心醉。村内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韵十足,前来参观游玩的人们络绎不绝。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尊重自然环境、村庄肌理、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如今,咱村不仅被评为第十四届中国景观村落,还荣获了全国生态文化名村、中国最美村镇以及中国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等多个称号。”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张思举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环境持续改善激活乡村经济,努力探索革命老区“两个更好”信阳经验。

如今,平桥区郝堂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浉河区“一湖碧水、十美乡村、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林海”的独特魅力,新县田铺大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随手一拍,都是绝美“大片”。

美丽乡村要建好,更要管好。我市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农村公益岗作用,使监测对象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有效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管护难题”的长效机制。商城县鄢岗镇采取“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统筹42个公益岗,发动乡贤和志愿服务力量,形成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有效合力,保障人居环境常态化保洁。息县因地制宜,建立一整套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让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面子”与“里子”实现双向奔赴。

如果仅仅是一个个美丽乡村的“独美”,那倒也算不得什么,但“她们”带来了美景、带来了游客,更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新县山村刮起“电商风暴”,67岁的村民张华春用手机直播卖货,“以前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现在每天直播两个小时。”“老古董”学会拥抱新时尚,不等不靠奔幸福,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到“市级基层党建示范村”,再到“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红旗村”,固始县李店镇刘营村实现了嬗变。晒太阳的老大爷乐呵呵,直呼“俏巴”!

息县欣茂果蔬示范园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强,从“破烂王”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到“致富明星”,一个又一个身份转变的背后,是依靠党的好政策,不断实现人生“逆袭”。

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如今,在信阳广大乡村,人们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用美丽乡村点亮美好生活,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图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