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 张勇
提起信阳的香葱,就不得不提到平桥区明港镇邹庄村的“子母香”,当地百姓称之为“邹庄香葱”,因其保留了传统优良的品种,色泽清秀、香味浓郁,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小有名气。
“邹庄地势平坦、土壤疏松透气、有机质丰富,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种植香葱。得益于资源禀赋,邹庄香葱烧菜调味特别香!”昨日,邹庄村党支部书记卢广辉站在地边指挥着葱农,时不时停下来端详着这片整齐的葱田,如数家珍地说。
“随便走到周边哪个菜市场,没有蔬菜商贩不知道邹庄香葱的。”说起邹庄香葱的名气,邹庄村民无不底气十足。
据了解,邹庄香葱除主供省内市场外,还远销湖北、安徽等地。邹庄香葱走出明港,除了香葱本身品质好、名声在外,客商慕名而来以外,村里的“职业经纪人”也功不可没。
“这是湖北的订单,那是安徽的订单……现在刚种下就已经接到了1500吨的订单。”盛辉、李佰付是邹庄村第一批参与香葱种植的村民,同时还是香葱“职业经纪人”。在香葱采收时期,他们的手机几乎响个不停,基本上都是外地客商来下订单。“采收旺季,香葱日销量高达20多吨,资金日流水近20万元。”
绿油油的葱苗孕育着农人的希望。“目前,我们村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种植规模已经扩大到2000余亩,亩产6000余斤,并稳中有升,年产值有望突破6000万元。”卢广辉和葱农盘算着来年的产量和收入。他们知道,邹庄村的未来,将在这片绿色的葱田中变得越来越好。
“冬季不耕田,农机过冬眠,春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过去村民过冬的真实写照。如今,明港镇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思路,在冬季“大棚经济”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让农闲时节也变成了赚钱的忙季。
冬闲人不闲,人勤地生金。走进明港镇乡村蔬菜种植基地,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与蔬菜特有的清香。
村民们正忙着收割、称重、搬运,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经营温室大棚很多年了,主要种植反季蔬菜,收益也比较好。像今年种的菠菜、西芹、茼蒿、辣椒、西红柿,已经陆续成熟上市,供应冬季市场,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种植户看着这一片长势良好的蔬菜大棚,喜上眉梢。
“以前农闲的时候,只能干瞪眼没收入。现在不一样啦,在大棚里干活,按工作量算钱,多劳多得,在家门口挣钱时间灵活,也不累。”大棚内务工的村民们说。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明港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政策、技术帮扶等措施,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在丰富“菜篮子”的同时鼓足群众“钱袋子”,让乡村产业焕发生机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