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云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在查房时,总要拉拉产妇的手;吴孟超在冬天出诊前,先把手和听诊器焐热。这些“小动作”体现了医学的温度,彰显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学诊治不仅要“见病”,更要“见人”。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发布了《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旨在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关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方案的出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新要求: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服务更体贴、看病更舒心。
医学人文关怀是医疗领域对患者关怀、尊重的具体体现,它关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双重痛苦。医疗技术能缓解躯体上的痛苦,而人文关怀则能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提升医学人文关怀,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生培养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医生应具备科学脑和慈悲心,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面对患者,医务人员应主动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回应关切,不断改善治疗效果,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同时,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方式也是关键。医疗卫生机构要将人文关怀融入患者诊治全流程,为患者营造安全、便利、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配备方便患者的设施和设备,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患者提供快捷便利的就医体验,特别是为老幼残孕等重点人群做好服务。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无论技术如何发达,都无法替代人文关怀的价值。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传承医学优良传统,弘扬职业精神,修医德、行仁术,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的期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