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改革向“前”


2024年

●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组建市委宣讲团示范宣讲43场次,带动全市宣讲2100余场次。

●信阳共谋划机构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民生领域改革、金融改革等14个方面共41项重点任务。

●深入挖掘提炼经验做法,3个案例获得省委改革办红榜表彰,采用量位居全省前列。

●信阳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总办件量达4.1万件,在全省位于第一梯队。

□本报记者 李浩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出总动员、总部署。

与新时代同步、与发展同频、与民生同向,信阳高举改革旗帜,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信阳实践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如今办事太方便了!本以为要跑五六个局的窗口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只跑一个窗口就搞定了。”不久前,市民刘女士要给刚出生的孩子办理证件,说起此次办事经历,她由衷地感慨。

刘女士的点赞,背后是改革之效。

过去新生儿出生,需要办理“新出生婴儿出生登记”“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新生儿居民医保参保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5项业务,涉及多个部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下,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极大地便利了群众。

发展是为了人民,改革也是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

如何以改革力度提升发展速度?

在这一时代之问面前,信阳交出的答卷里,饱含制度之力,尽显变革之治。信阳,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工作布局,在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全省大局中抢抓机遇、赢得发展。

改革,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完善科创平台体制机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选派“科技副总”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信阳经开区、光山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新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获批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该项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改革,锻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聚焦“6+11+N”产业发展体系,深入实施产业链培育行动,积极融入全省产业链群,7家开发区入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条产业链入选省绿色制造产业链群培育名单,绿色家居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各开发区均储备了1000亩以上的产业发展用地,基本实现“地等项目”,为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改革,打造城乡文旅“升级版”。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成运营。持续深化国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改革,浉河区被认定为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

“1+6+N”文旅发展体系加快构建,文旅、茶旅、红旅深度融合,信阳茶文化、非遗文化等亮相联合国总部,“美好生活 青春信阳”文旅品牌持续叫响。

改革,打好惠企利民“组合拳”。

这是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升级行动,完善纾难解困“周一见”机制,建成全省唯一一个接入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的国家级示范平台,发布全省首个《基层站所营商环境能力建设通则》,在全省率先将充电桩报装纳入“一件事”联办范畴,经营主体和群众的感知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这是品质生活可感可知。高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获批河南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1000余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推进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推动社区助老“幸福大巴”运营管理。

一项又一项惠民政策贴民意、暖民心、解民忧,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让全市上下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氛围更加浓厚。

东风已起筑澜阔,行而不辍更可期。从推动经济发展,到创新社会治理,信阳干部群众以“闯”的决心、“拼”的劲头,向关键处挺进,在最难处攻坚,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正风生水起,一个个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机制正持续发挥效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