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猛
光山县是河南省林业局确定的全省“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为解决长期以来林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等问题,近年来,光山县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南部山区乡镇以“林药套种”、西北部平原乡镇以林粮林果间作、中部丘陵乡镇以林下养殖为主的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经济总面积19.7万亩,亩均增收1000元,年产值近2亿元,达到了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民就地增收的良好效果。
上下联动,政策支持,助力产业发展
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乡镇、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
该县对林地进行科学规划,对多年生天然林、公益林进行森林抚育和生态修复;对新造林、稀疏林分门别类落实套种或间作。结合国土“三调”,对接林地一张图,对造林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估举证,最大程度落实林地面积。
该县对现有一定生产规模,掌握一定生产技术的企业、新型经济主体、种植大户优先扶持发展。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以中草药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项目13个,使用整合涉农资金2350万元,主要用于中药材地道品种培育、引种驯化、扩大生产规模,加快了中药材产业的建设步伐,促进了当地新型经济主体的良性发展,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
南向店乡五岳村流转土地1672亩,成立淮河源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苍术种苗培育基地,目前,该基地生产的苍术种苗可满足全县种苗需求,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光山县青春农艺农机合作社在仙居乡张湾村流转河滩地600余亩,探索林蔬套种(油茶套种西兰花)模式,亩产收入3000元,解决当地50余人就业。光山县国伟合作社流转林地3000亩,探索林粮套种模式,亩产收益达2000元,解决当地150余人就业。光山县观五玫小杂果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坡地1500亩,探索林果间作(油茶间作西瓜)模式,亩产收益达2000元,解决当地100余人就业。通过发展“林药套种”“林蔬套种”“林果间作”等模式,进一步拓展造林空间,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因地制宜,宣传发动,保障产业发展
光山县适宜林下经济发展,广大涉林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较高。光山县林业局采取技术人员联系乡镇模式,因地制宜指导林下经济发展,同时引导相关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做到合理规划,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步推进。如光山县德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20年以来与河南萃邦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合作协议,在新造油茶林发展迷迭香种植2000亩,收获后全部由河南萃邦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
该县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达到家喻户晓。向群众算好生态效益账、经济效益账、社会效益账。通过推行“林药套种”“林蔬套种”“林粮间作”模式,探索出“两山”转化的有效实现途径,生态福利惠及全县人民。光山县被授予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统筹规划,扩大规模,持续优化产业发展
统筹规划,让林下经济“动”起来。为切实抓好林下经济发展,该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奖补政策,加强对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引导。开展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帮助建立信息平台和建设信息网络。开展技术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确保林下经济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扩大规模,让林下经济“多”起来。由于辖区土壤适宜、劳力充足,林下经济发展有很大空间,该县抢抓机遇,积极与市场对接,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林下经济,努力实现“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培育龙头,让林下经济“优”起来。该县在现有的林下经济种类中,对发展势头好、带动力大、辐射面广、已成规模的林下经济发展进行重点扶持,给予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的资金扶持或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在土地、林业、交通、水利、电力、检疫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引导产业全链条发展,协助开拓市场,着力培育出一批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示范性强、能够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品牌活动,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地域品牌,提高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