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的看护与照料之难,是众多失能老人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极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之下,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家庭照护能力逐渐弱化,部分失能老人家庭照护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老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家属作为照护者,也在生理、心理、工作、生活等方面也承受巨大压力。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设立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照护机构;由医护人员开展巡诊,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照护服务……事实上,越来越多地方推出破解农村失能老年人养老难题的创新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失能老年人照护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刚需,也是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焦虑的当务之急,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破解失能老人的看护与照料问题,是一项惠及万千家庭的民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应推进医养结合、居家和社区、机构养老相结合,鼓励社会多元参与;社区及乡村应完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托老所等多种形式的养老平台,为失能老人提供送餐、助浴、托管照料等养老服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应多与社区、乡村合作,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体检、医疗护理和康复护理等服务;作为家庭成员,应关注失能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与此同时,各层面要积极广泛发动个人、机构、组织、企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促进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