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海绵示范城市 三年示范期内:
●六大类137个海绵城市项目基本完成
●重点打造四大海绵城市示范片区
●完成86万平方米科学复绿
●建成37处海绵开放游园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获“A”级评价,成为国家开展海绵城市示范以来,我省首个获得“A”级评价的省辖市
□本报记者 韩蕾
阳光洒满的百花园内嬉闹声不绝于耳,“空中飘带”城市绿廊上市民闲庭信步,浉河治理三期工程打造的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新年伊始,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彰显着“水城共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指针拨回到2024年,也是我市创建国家级海绵示范城市3年示范期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我市进一步发挥山水园林城市的生态优势,3年海绵城市示范期内的海绵型道路、海绵型社区、海绵型公园、雨洪行泄通道、内涝积水点治理等六大类137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基本完成。
在2024年9月公布的2023年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中,我市被评为“A”级,是全国16个“A”级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开展海绵城市示范以来,河南省首次获得“A”级评价的城市。
城市越来越好,处处诠释着海绵城市建设与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载体。
城市向好发展在于格局鲜明。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我市市区特别是老城区排水设施能力不足、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而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城市绿地、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使城市具有良好“弹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021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生态本底遭破坏、局部内涝风险高、公共活动空间小、水环境基础脆弱等问题,坚持‘共同缔造’理念,着力打造韧性城市,让城市运行更安全。”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高光福说。
我市印发城区23处山体名录,依托自然山体,结合羊山森林植物园等15个山体公园建设,最大限度保护丘陵城区自然格局,促进水源涵养;编制《信阳市中心城区天然水域(坑塘)保护规划》,划定109处天然水域保护边界,通过埋设界桩、“占补平衡”等方式予以保留,保障城区雨洪滞蓄能力不减少;实施浉河治理三期工程,坚持全域海绵建设标准,突出城市防洪、水质净化、水生态修复、水文化传承等功能……一系列举措让城市山水格局更加鲜明。
城市向好发展在于打通堵点。信阳市城区依浉河而建,地势北高南低。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保护天然海绵空间,解决向下游转移的内涝风险问题。
信阳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为指引,在城区构建了蓄排并举的大排水结构,在城区上游恢复9座雨洪调蓄湖库、建设2条绿廊调蓄水系,探索“以蓄代排”治理模式,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
“之前小区的雨水、污水是一条管道。一下雨,污水就混着雨水往上翻。改造后,雨污水分开了,管网也换成了大口径,彻底解决了污水外翻的问题。”在湖东大道与鸡公山大街交叉口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内,海绵城市改造带来的“长尾效应”,让小区所在的浉河区湖东街道京深社区居委会主任李莹印象深刻。
同时,我市聚焦治理雨天溢流污染,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在三年示范期内,完成了73条道路86公里雨污水管网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划定42平方公里汇水分区,遵循“雨水走地上、污水走地下”的原则,实现雨水源头减排、雨污“各行其道”。
城市向好发展在于人民至上。在推进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我市秉持拓展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区宜居环境的海绵城市建设初心,打造了四大海绵城市示范片区。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