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文/图
“力争做到种下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点燃一支火把,照亮一片天空。”这是信阳大别山高级中学高三(1)班班主任张海兵写在教学笔记上的一句话。
张海兵,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现信阳师范大学),2004年8月参加工作,连续多年担任高中班主任,多次获得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市级先进教师、市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也先后被评为县级、市级优秀班集体。
一直以来,他踏实勤奋、爱岗敬业、爱护学生,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带班级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互助友爱、团结奋进、文明健康的良好班风,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持之以恒,静待花开
在班级管理中,张海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品格、善教育、树班风、献爱心,用科学的育人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关心、教育学生,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崇高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推进了班级管理工作,五育并举,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学生不仅成绩优秀,更在德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多年来,每天早上6点左右,天刚蒙蒙亮,张海兵就早早地来到校园,开始了他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当他来到教室门口,便会对着走廊上入班的同学喊上一句:“同学们,快点,别迟到了!”6点20分晨读铃响起,同学们开始了一天晨读。他习惯性地环顾教室,看看有没有同学缺勤。等到语文或英语老师入班后,他才放心地离开,接着去办公室准备上午需要教授的课程。记者昨日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学生上课,声音洪亮,教室内时时传来学生的讨论声和热烈的鼓掌声。
以德施教,以爱育人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张海兵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爱育人。他始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他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张海兵告诉记者。
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张海兵辛勤耕耘、用心浇灌、用爱育苗,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他看来,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应该一视同仁,是理解和尊重,是真诚和信任,师爱能让学生向他敞开心扉,更让他在教学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和感动。记得在他现在带的这届学生高一下学期刚开学时,河北籍女生小孟在打开水时不小心把手烫伤了,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哭。得知情况后,张海兵立刻把备在办公室内的烫伤膏送给小孟同学涂抹,并对她进行安抚。由于处置及时、得当,该同学的手很快就好转了,情绪也恢复正常,内心充满感激之情。身处异乡、一个人在大别山高中求学的她,默默地把张海兵等老师对她的关心化作学习动力。通过刻苦学习,她的成绩日渐优异,后来每次大考都能跻身学校文科前50名、班级前3名。班级另一位男同学小吴,刚入学时成绩相对落后,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张海兵多次面见学生家长,耐心并深入分析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经过和该生家长深入沟通,并多次与小吴同学面对面交流谈心,张海兵逐步梳理出他的症结所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积极引导他。高二下学期时,小吴同学的学习有了明显进步;高三上学期,在全市第一次模拟测试中,小吴同学由原来班级40名进步了21个名次,班级内进步最大,被学校评为“进步之星”并获得表彰。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他们的品格、引导他们自我成长的过程。”张海兵始终坚信,只要用爱去精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就一定会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美丽。
家校共育,成就梦想
除了学校教育,张海兵还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家校共育上,每学期都会召开多次家长会。通过和家长们面对面细心交流沟通,实施家校共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为其保驾护航。
每年寒暑假,张海兵都会去一些同学家中家访,特别是一些学习能力弱、上升空间大的学生。在每次家访中,他都会重点了解这些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学习状况、娱乐方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检查孩子们假期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于他们的薄弱学科,张海兵会当面教授孩子们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习方法,包括英语学科。一些孩子不会音标、单词不会拼读,他耐心地教他们音标、字母怎么发音、单词怎么读、语法怎么记忆。他的一系列做法,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在家访中,针对一部分孩子学习和人生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他经常会鼓励他们要自信,树立大目标、拥有大理想,并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大步迈进。在张海兵的鼓励下,这些孩子纷纷表示,一定谨记张老师的教诲,不断努力,用实际行动回报张老师的辛勤付出。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张海兵用心爱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位学生在他的关心呵护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正是有了这份始终不渝的热爱,用心、用爱教书育人的理念才能在大别山高中不断传承;也正是因为有甘为人梯的坚守,才托起一届又一届学子的人生梦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