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历史告诉未来


——写在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建校12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冯康松 特约记者 裴祖军

在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校园内,几株苍松掩映着一块感恩石。感恩石玲珑剔透、沟壑纵横、古朴雄浑,不仅承载着这所学校岁月的沧桑与智慧的积淀,更镌刻着学校精神——胸怀家国、自强不息、日新日进、创造卓越。

学校前身是官立光州中学堂,诞生于19世纪初。那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无数仁人志士无不以“挽狂澜于既倒”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免于危亡的首要条件就是革新教育,废除为科举而设立的儒学与书院,创办新式学堂。于是,新式教育的官立光州中学堂便在弋阳书院原址上应运而生。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每一位学子,心中无不刻上“胸怀家国、自强不息”的烙印。豫东南早期党的领导人和活动家汪厚之、熊少山、张侠生、易宗邦等在该校求学期间,广泛团结进步师生,传播革命思想。1923年4月,学校进步师生发动了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誓死要求收回旅顺大连的爱国游行。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学生罢课游行,以示声援。1928年3月18日,学校30多名师生参加了豫东南特委领导的大荒坡武装暴动,8名学生壮烈牺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进步师生在校内组织秘密团体,传播革命书刊;40多名同志,冲破重重封锁,奔赴抗日前线、圣地延安和各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都有该校学子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身影,余延潢、周兴中等同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每一位潢高人都致力在创新实践中启润学生心智,创造出一个个卓越成绩。老师们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将青年担当融入比赛,将专题宣讲放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启智润心。2023年6月3日,该校举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演讲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一次次被点燃,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立志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潢川高中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就有300多人,更有12位优秀学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录取为空军飞行学员。从学校走出的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就是学校创新德育、补学生思想之钙育国之栋梁的最好例证。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回眸过去的120年,历代潢高人在砥砺奋进中凝聚了力量,书写了精彩。展望“十五五”,新一代潢高人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描绘出更加精彩的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征程万里风正劲,追梦路上再出发。2023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精准落子,把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作为实现“两个更好”的先手棋,打响了建设大别山区域教育中心的发令枪。“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用‘奋进之笔’绘就‘两个更好’辉煌篇章,用不懈的努力为教育强市贡献力量,用辛勤的汗水为万千学子的梦想鼓帆护航!”展望未来,潢川高中党委书记、校长吴栋激情满怀。

百廿兴学报国,恰是风华正茂。新时代,潢川高级中学正以全新的面貌和丰硕的办学成果诠释着胸怀家国、自强不息、日新日进、创造卓越的学校精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