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冬闲”变“冬忙” 人勤产业旺


□本报记者 李凯

寒冬时节,岁暮天寒,在羊山新区彭家湾乡潘寨村,蔬菜大棚内却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农户们凭借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细的管理,成功将“冬闲”转变为“冬忙”,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昨日,记者来到彭家湾乡家庭农场合作社,只见一座座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田野上。步入大棚,满眼翠绿,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

冯小平是潘寨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自从村里建起了大棚,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我们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每天能挣70块钱,一年下来,也能有个一两万块钱的收入。”冯小平满脸笑意地说,“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们非常满意。”

大棚蔬菜种植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更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羊山新区志奎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媚雨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的大棚种植面积已达80亩,种植品种多达七八种。这些蔬菜不仅销往我市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和商场,更甚至吸引了南阳、驻马店、湖北等地的客户前来下单。

“我们会对蔬菜进行精心清洗、包装和分装,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张媚雨自豪地说,“附近的居民,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在我这里找到了工作,他们每天都能挣点生活费,贴补家用。”

“为了帮助合作社和农户搞好大棚建设,我们邀请了市、区级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彭家湾乡潘寨村驻村第一书记秦爽对记者说。

目前,大棚经济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彭家湾乡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我们将继续发挥大棚经济优势,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创新,推动蔬菜大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彭家湾乡党委书记马光新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