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风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戏曲进校园 非遗我传承


——光山花鼓戏融入小学美育教学实践研究

□周小兰 徐静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绘制了未来学校美育育人的蓝图,完善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内容、评价机制等,继续坚持以美育人,突出课程综合,重视艺术体验,与国家教育改革的走向保持一致。我校以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为专题,进行了美育改革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一、光山花鼓戏起源与发展

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位于信阳市区,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因地制宜,我校选择了光山县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剧种——光山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是河南省众多地方戏中的一个小剧种,是颇具研究价值的稀有剧种之一,因其主要孕育形成于光山县而得名。它是在光山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孕育萌芽,并经历代花鼓艺人精心雕琢、改造,逐渐形成的具有浓郁光山本土气息和特色的剧种。

作为全国200多个地方剧种之一的光山花鼓戏,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花,是光山最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光山劳动人民数百年来缔造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

二、研究目的

光山花鼓戏起源于宋朝时期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光山花鼓戏融入我校美育教学实践研究,主要目标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1.了解传统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戏曲大多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能够让孩子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2.锻炼形体,培养气质

通过戏曲的做派身段、开打动作及气息运用,间接地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学过戏曲的孩子就像当过兵的人一样,走出去时,身上的精、气、神都让人过目难忘。

3.树立自信,增强表现力

儿童期是学习戏曲的最佳年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学习戏曲能够获得足够的舞台表演经验,有利于树立自信心。

4.感受非遗魅力,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从古老的昆曲、京剧到民间的剪纸、刺绣,从中医、针灸到陶瓷、木雕,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和精神追求。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三、研究方法

我校选择了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活动实践研究。

1.从课堂中渗透

以音乐课为主,让非遗走进课堂,并选择光山花鼓戏经典剧目《夫妻观灯》进行教学。‌光山花鼓戏中的《夫妻观灯》‌是一部展现青年夫妻在元宵节夜晚观灯时的欢乐心情和生活情趣的剧目。它生动地表现了元宵节夜晚的欢乐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通过老师的介绍讲解和剧目演出视频的欣赏,学生初步了解光山花鼓戏的基本情况,如唱腔、舞蹈等。

光山花鼓戏采用本土方言,学唱难度较大,学生以模仿法为主学唱了其中的片段,学唱过程认真仔细。舞蹈是花鼓戏重要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大量时间融入舞的教学,让学生集体参与、切身感受。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展示自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活动中渗透

为加快研究进度,我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文化我传承”主题讲座指导活动。光山县花鼓戏传承中心的老师们走进校园,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盛宴。

活动中,老师们用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有趣的花鼓戏知识。随后,花鼓戏演员为同学们带来了光山花鼓戏经典剧目《夫妻观灯》,唱声嘹亮,表演精彩。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掌声连连。指导体验环节中,戏曲演员手把手指导同学们演唱,体验戏曲独特发音方式,纠正了方言发音中的错误,让学生跟着学习精准的戏曲演唱,感受地方戏曲的音乐魅力;舞蹈演员带领学生学跳戏曲动作,用简单易学的动作进行示范讲解,让他们感受剧中人的一颦一笑。

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光山花鼓戏戏曲文化,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让戏曲走进校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对传承戏曲艺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起到积极作用。

3.在社团中渗透

红领巾社团是我校优质社团,主要吸收爱唱爱跳、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基于良好的学生条件,我们将光山花鼓戏教学渗透到社团教学中。红领巾合唱团以学唱为主,演唱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红领巾舞蹈社团以表演为主,学习演出此剧目。有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专业演员的指导,同学们的学习突飞猛进,演唱中关键方言字词和困难旋律部分也能掌握精髓正确演唱,舞蹈表演部分经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和社团学生的刻苦练习也能惟妙惟肖地演绎。

4.教师团队深度学习

为了更精准、更深入地了解光山花鼓戏,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我校音乐教师团队来到光山县花鼓戏戏曲班子之中,亲身体验花鼓戏的魅力所在,并拜访光山花鼓戏演员,深入了解光山花鼓戏的历史与传承。通过体验、拜访,我校教师学习到了书本和网络上没有的知识与文化,对花鼓戏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此次活动对本次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光山花鼓戏的教学更加完善和准确,让孩子的学习更加专业和精确。

本次“戏曲进校园,非遗我传承”——光山花鼓戏融入小学美育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显著。非遗是“活”的文化,需要学生将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在丰富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在数字技术加速演进的当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以多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拓展非遗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让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此次美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从课堂到活动再到社团,相辅相成、层层推进,让学生一步步更深、更精地接触我们的非遗文化。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些优秀文化,不仅提升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今天,我们应该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为现代人的生活添彩。希望此次美育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光山花鼓戏,爱上非遗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