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成了御寒的好帮手。然而,这些物品若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低温烫伤,变成“温暖杀手”。
低温烫伤,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热物质引起的慢性烫伤。与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低温烫伤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烫伤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且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严重者会发生溃烂,伤口长时间无法愈合。
冬季正是低温烫伤的高发期,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人缺乏相关的安全意识,这些在平常看来不具备什么危险性的物品,处在人们的安全盲点上,很多人不予以重视,导致的后果往往要比开水、热油烫伤更为严重。据我市一家医院烫伤科医师统计,易被低温烫伤的人群,一般是晚上睡觉不易醒或感觉减退的人,以患糖尿病、脉管炎或脑卒中后遗症、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尤为多见,该类人群夜间入睡后,肢体感觉迟钝,发生烫伤还未自觉,往往是烫伤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才被发现。
笔者认为,防止低温烫伤关键还是要我们增强自身防范意识。使用电热毯时,温度不要设置得过高,待被窝暖和后,应断掉电源;使用暖宝宝时,应隔着衣服贴用,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使用取暖器时,不要离得太近,也不要长时间对着身体的一个部位;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过高,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一旦发生烫伤,要立即将烫伤部位置于流动的冷水下,有助于缓解疼痛,随后使用无菌敷料或干净的布料轻轻覆盖烫伤区域。如果烫伤面积大、深度深或位于敏感部位(如脸部、关节),应立即就医。总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都应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