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彤
原本,书只是一种知识载体,而月则是一颗天体行星,书与月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兹因古人对读书与赏月慢慢生出些许联想:广寒清虚、琼楼玉宇、嫦娥起舞、月兔捣霜……于是乎,月亮成为高洁的象征。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来央”诗句脍炙人口;而月移星稀、浓云蔽日、月圆月缺、冷露无声,又会使人产生思念情怀,也便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至于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变成人们自我安慰或慰藉他人的最好说词。
赏月如此,读书亦然。同样一本书,不同境遇、不同阅历、不同心情,也会读出些不同的感受和味道。有的陡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有的顿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省悟,有的渐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读书如赏月,是因为两种形式都包含着对人的命运的哲思及对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评判。因此,赏月也好,读书也罢,月还是那轮月,书还是那本书,心境种种、书境种种,不过是由于各人的境遇和心情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感悟和慨叹。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本书。看似无形,恰是有形的,既有厚薄深浅之分,也有色彩美丑之别。其实,我的父母就是一本厚厚的书,父母这本书一直引领着我,扶我学会走路、教我学会说话、送我走进学堂,为我赋能助力、绘制蓝图,教会了我做事为人的道理。多年的读书求学经历,与日月四季同行,让我明白:时光与月光同晖最精彩。我在父母的呵护下,读大学、读研究生,直到当上一名大学老师,美术与艺术的职业生涯,让我与书为伍、朝夕相随,年年读好书、月月好读书、天天读书好,与谭山校区的师生共享月光下读书美景,还有那美术课堂上绘画的美学视觉,共享读书的力量和美好未来。
书赋予了人生韵味。少年时候由于阅历较浅,“不识愁滋味”,书于少年还是一本“天书”,正如月挂中天,往往于隙中窥之便产生许多遐想;一入书山就放马驰骋,虽一切都是情趣盎然,但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稍有所得,便张张扬扬“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到中年,已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此时赏月,心中体味的已不仅仅是一种清朗之感,还会生出一种冷凄之情;每每开卷,找寻的不再是“黄金屋”“颜如玉”,而是书中意境与现实生活中酸甜苦辣——读书上眉梢。中年人的追求是最不容易满足的,纵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会感到肤浅;中年人的情感也是最丰富不过的,赏月生情,读书有感。于是,一边忙忙碌碌干事业,一边出出进进费思量。及至老年,人过花甲,世事变迁,此时赏月,折桂之念已不复存在,有的多是用成熟与老辣的眼光对自然景象的玩味;此时读书,也已不为悲喜所动,而是用一种睿智和独特的眼力,寻找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归根到底,读书是人们追求精神和物质富裕的共同选择。就像世上有走不完的路,有看不尽的风景一样,也有读不完的书,有悟不完的生活真谛。唯其恒久痴迷地读书,思想才有飞翔的空间,情感才有停靠的港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