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提高“生活水平”到提高“生活品质”,体现了党的民生事业重心质的飞跃
党的民生事业重心的转变与不同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判断紧密相连。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自此,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直接要求和表现。到2012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开始转向更为综合的美好生活期待。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始从党的民生事业全局重心转变为民生福祉的基础部分。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生活品质”作为与提高发展质量齐头并进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阐述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这一重大任务,首次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提出“生活品质”概念。2021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明确,“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作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历史任务,将“生活品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再一次对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进行动员。“生活品质”取代“生活水平”,成为党的民生事业的重心。相较而言,“生活水平”作为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满足情况的概念,是可见可触摸可量化的客观指标能够反映的,而“生活品质”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统领性概念的具象化,在能够用客观指标衡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评价。
紧扣民之所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委牢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全面实施“1335”工作布局,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凝聚建设美好生活的共同行动,不断为老区人民托起“稳稳的幸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仍存短板。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健全制度体系着眼推动解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严格落实国家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始终坚持就业优先,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加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续开展“信阳英才计划”“万名学子回归工程”,启动“雁归来工程”,建设“雷山匠谷”,打造大别山区域职教高地、工匠摇篮。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要做实基本医疗保障市级统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机制。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社会救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实现生活幸福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执政追求。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要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八大行动”,加快市儿童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市综合公共卫生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市第五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要加强外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苏州市立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合作关系,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推进公立医院跨学科、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发展。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要做好“生”的工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做好“育”的工作,落实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举办托育、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推动支持托育机构良性发展政策落地见效。要做好“老”的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确保老年人既能够发挥余热,又能够安度晚年。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