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文旅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生生不息


——领略汪家拳的魅力

□本报记者 周涛 文/图

“汪家拳是信阳地区目前唯一保存的本土拳种,拳术刚柔相济,内外结合,长期习练,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养性。”昨日,在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浉河区教体局派驻楼畈村第一书记姚强向记者介绍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汪家拳。

汪家拳发源于楼畈村汪家老塆。相传,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明朝大内御林军教头王伦为躲避追杀而流落至信阳,得汪氏一族相救,为感谢汪氏救命之恩,将一身绝学传给了汪家后人。据考证,清乾隆年间,汪家拳创始人汪清公将王伦传授的“百步神拳”与豫南山区劳作动作融入拳术套路中,融合阴阳五行和养生理念,创立“汪家拳”。1938年,汪家拳传人汪家魁带领汪氏族人参加抗日战争,在信阳西部尖山一带依托炮楼建立根据地,奋勇抗击日寇,坚持作战长达7年,为抗日救亡作出了积极贡献。

汪家拳原属血缘传承,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曾几何时,一些功法和套路因为无人继承已经失传,能将汪家拳“十三根架”完整演练下来的人不多。为抢救这一宝贵的武术遗产,2010年起,信阳汪氏宗亲会发起汪家拳保护行动,先后捐资2000余万元,建成汪家拳传习所,开展汪家拳公益性培训,实施捐资助学行动。2021年,汪家拳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传习所每年都开办暑假培训班,招收身体条件较好的学员,学习、吃住全部免费。2016年以来,传习所已培训学员数千人次,汪家拳传承人和社团还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义务为大中小学生传授汪家拳技艺,参加各级武术展演交流活动。

在山峦间的汪家拳传习所,记者注意到,该场馆正在紧张装修过程中。姚强介绍,汪家拳走入大众视野并在各学校开设课堂,为这一传统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锻炼身心素质的平台。“升级后,这里将吸引更多热爱武术、渴望了解传统文化的学子加入。”姚强告诉记者,相信汪家拳将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