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金之波
2018年,我离开漂泊了20多年的北京,回到家乡新县定居。
在外时,我的小说内容多与都市背景有关,基本忽视了故乡。回到家乡后,我的目光重新审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顿然发现,家乡的乡土文化、历史非常厚重,尤其是红色文化。新县是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是当年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投入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小县,就有5.5万人献出了生命,走出了43位开国将军。在牺牲的烈士中,既有红军官兵,也有普通群众。他们都是那冒着枪林弹雨和杀头危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不顾身的英雄。细读他们的事迹,我感知他们既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共性和人性,也有革命者的勇敢无畏。他们是我的前辈,我不应该忘记他们。
于是,我把自己的笔触扭转回来,希望用自己的绵力薄才多为家乡的英雄们立传。
可是,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产生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已经被众多的专业或业余文人记录在册,或写进材料里,或记录在图书里,网上更是一查可知。我应该怎样去表现他们的事迹呢?不能复制粘贴、不能人云亦云,而要独辟蹊径,而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以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赢得读者——这应是对作品的要求,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我必须按这个标准去酝酿、去构思、去搜集材料、去创作,内容既要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不能胡编人物,也不能滥造事件。塑造人物,呈现时代风貌,展现独特魅力,既不要落于俗套,也不能超越基本常识,是对这类优秀小说的基本要求。
在创作过程中,我立足大别山区,努力挖掘自己的创作潜力和地域优势,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知——
一是写家乡英雄的童年作品比较少,几乎都是他们成年后的表现;而对许多英雄来说,他们的童年正处在大革命时期。在他们还是放牛娃或给人当丫鬟时,革命的种子已然就在家乡播撒,在他们心中扎根。他们基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从小就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革命活动,或放哨站岗或宣传红军政策,并有不俗的表现。而展现这方面内容的文学作品极少见到。
二是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别山人,从小就被革命故事所熏陶,那些开国将领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口口相传,学生时还聆听了老红军讲的长征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是多么有价值。这难道不是我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吗?
三是大别山独有的民间文化,可以为我的创作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沐浴着这些民间文化,再熟悉不过了。当革命故事和民间文化结合在一起时,作品会产生什么效果,不言而明。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我骨子里早就被这些文化渗透了,这样的条件,恐怕是那些远程创作者所不可期冀的吧。
四是我的童年经历,为我的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参照。我的小说人物里有放牛娃、有采药郎、有民歌手、有念诵传统童谣的高手,而我也是放牛娃出身,从小为了生活也挖过药材,也会哼几句民间小调和大鼓书,也会念传统民谣童谣。以己及人,创作就不会因不熟悉这方面的生活而笔力生涩,也不会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生活而使人物形象缺少真实性。因为人物的原型就在我身边,人物的生活环境跟我的生活环境相通,我跟他们吃的是同样的饭、喝的是同样的水、唱的是同一个小调,写起来就有了感同身受的共情和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以及得心应手的从容感。
再回到创作的基本层面上来,有了这么多优势,怎样从众多的英雄群体里取舍人物呢?我的观念是,出于“独特性”的考虑,我当然要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又有自己独特的革命经历或技能的英雄少年,将他们的事迹同他们的特殊本领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塑造出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和事迹独特的人物来。《少年自卫军》里的吴长焕,是一个清秀斯文的中学生,人称“秀才”,做事却有智有谋;《红杜鹃》里的夏清子,不仅嗓子好会唱民歌,性格也柔里有刚;《我是红军小小兵》里的华志强,是一个任性惹事的小顽童,却具有野外独立生活的经验;《赤色牧童》里的小军子,传统童谣张口就开,具有号召力。这些人物形象各有不同,虽同处在一个革命大环境里,但所做的事都别具一格。
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一个人物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原型不可能只局限一个人。因为要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往往一个原型的事迹根本达不到。可以在一个原型的基础上虚构情节,渐渐丰富人物性格内涵;也可以把几个人物的事迹综合在一起,合成一个人。人物形象是从情节里树立起来的,所以故事情节也应在大背景下进行合理虚构。好在小说不是传记,不是纪实,对人物塑造的手段是开放型的,完全可以展现才华尽情表达。我在塑造小说人物时,就是秉持这个理念。
有了创作目标,如何成就作品的独特性,就看自己的眼力和笔力了。内容的独特和叙事角度的独特,是评审一部作品独特性的重要指标。我在构思作品前,一定会考虑这些问题:我要写的题材有独特性吗?我要塑造的人物有独特性吗?我要讲的故事有独特性吗?所有表达的思想有独特性吗?是不是跟别人的作品有雷同之处?是不是跟自己以往的作品有雷同之处?迄今为止,我创作的《少年自卫军》里的民俗文化内容,以《红杜鹃》里的民歌特色,《我是红军小小兵》里的野外求生技能,《赤色牧童》里的传统童谣作用,都是为了增强作品的特色化和辨识度。
让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一直是我的创作追求。你的作品靠什么拿得出手?是独特性!只有作品与众不同了,你才能说:“我的小说值得一看,因为独特,跟别人的不一样。”读者看了,没错,你的作品确实很“独特”,确实跟别人的不一样,我从中看到了过去没看到过的东西。读者认可你了,才会变成你的铁粉,作品也才有传播的可能。
作者简介:若金之波,本名金波,河南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小说1000余篇,出版小说和童话40部,获鲲鹏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30多项奖项,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权威选本。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