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近年来,党中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先后对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出部署,要求加强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之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亦联合发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为基层减负。
一场由“指尖”到“脚尖”的干部作风建设,经久不息。
科技改变生活,数字赋能政务。曾几何时,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政务效率和办公水平,让广大干部群众切实享受到“指尖之便”带来的益处。随着智能化办公的深化应用,“互联网+政务”,已成为支撑办公、联络、管理、学习、培训的重要工具,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随着多重、错层政务应用程序的持续开发和运用,不少填数报表材料要在多个政务应用程序里持续“滚动”。同类材料多层报、重复报,各类政务应用程序增加了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五花八门”的强制性功能,甚至规定强制性安装、定期使用。点赞量、投票数、学习时长等被异化为新的“考评依据”。
应用程序“走一走”,成绩结果“全都有”。如此赋能,实则“负能”,令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不仅带来身体之累,更带来了精神之困。
打造数字政务,其初衷在于辅助治理、方便办事、服务群众。若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层层加码,增加基层负担、挤占干部抓落实的时间和精力,实则“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为数字政务,找到存在逻辑,须为“指尖之便”降温、瘦身。
要做好“减法”。压减整合政务应用程序层级、门类。对直接可以上报至省级及以上平台的数据材料,不得逐级报送;对能够自动生成的数据材料,实现“最多报一次”;推动市县政务应用程序填报功能与省级平台整合统一。
要做好“乘法”。严格政务应用程序立项审核,将其纳入技术监管,未经批准不得新建;行业系统有统一程序的,不得重复建;应向地方开放权限,推动垂直管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要做好“除法”。精准“瘦身”,不得设置打卡、排名等强制性功能;强化主体、监管、监督“三责”贯通,对数字政务项目实施评价,建立审核清理机制;科学设置考核目标,杜绝过度留痕,摒除“指尖之痛”。
坚持功能聚合、数据整合、系统耦合,做到统筹规划、严格监管、集约高效,努力以“指尖之便”为基层减负,才是数字政务的价值“归位”。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