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真文
近年来,罗山县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深入推动非遗文化与统战工作相结合,不断激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活力。
搭建同心平台,让非遗人士“聚”起来。罗山皮影戏在明嘉靖年间就已兴起,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先后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入推动非遗文化与统战工作相结合,该县通过支持引导,推动罗山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罗山皮影戏保护传承人李世宏在周党镇建立了占地面积480平方米集皮影戏研究、展示、交流、培训和文创发展于一体的罗山皮影戏保护传承基地,不仅向大家展示了皮影戏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更详细地讲述了皮影戏流派的演变、艺人交流的手势以及展示技巧。以此平台为契机,团结罗山皮影戏传承人,共同守护本土非遗传承根脉,推动罗山皮影戏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厚植文化情怀,让非遗项目“活”起来。该县推动非遗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村街、进社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密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县委统战部联合县团委组织开展青年夜校之“心手传承 灯影之美”国家非遗——罗山皮影主题学堂活动,邀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祁平老师讲解了皮影戏的起源以及罗山皮影戏的历史与传承,介绍了罗山皮影的制作工艺,学员们现场体验了罗山皮影制作技艺。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在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假日,举办非遗文化会演、非遗文化“进村街、进社区”25场次;将反诈普法宣传内容编入皮影戏中,在竹竿、周党等乡镇开展了6场“非遗”皮影戏普法宣传活动;“五一”“十一”假期,在4个罗山文旅融合的网红景点安排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和展示技艺,让游客和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创新宣传模式,让非遗文化“亮”起来。该县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拓宽非遗宣传渠道。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新媒体从业者、网络达人等为非遗文化代言,进一步挖掘传统工艺、技术的潜力。罗山皮影戏第一部电影《有戏了》8月17日全国上映,罗山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罗山皮影戏新秀剧团团长陈雨伦出演,并提供艺术指导和道具供给。他们通过拍摄精美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向全世界展示罗山县非遗文化的独特风采。同时,发展“非遗”文化产业,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结合现代文学不断创作演出剧目。结合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90周年活动,围绕革命先烈故事,创作了《陈奇将军》《夜袭三江坝》《何大妈救红军》《红二十五军》《罗山任岗突围战》等作品,让大家在听故事、看表演的过程中接受革命教育。今年,县新联会和县司法局合力推动,将反诈普法宣传内容编入皮影戏中,在竹竿、周党等乡镇开展了多场“非遗”皮影戏普法宣传活动,不仅为非遗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还让反诈普法通俗易懂,群众反响热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