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举行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关于红二十五军主力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的指示。
1934年11月13日,红二十五军来到何家冲一带进行整编补充等转移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不打扰当地老百姓,红二十五军就露宿在半山腰上,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老百姓。乡亲们自发从家里拿出仅有的口粮送给战士们。红军与百姓之间浓浓的鱼水情感人至深,成为一项光荣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84名战士在鄂豫皖省委的带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胸怀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理想,肩负起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从何家冲大银杏树下列队出发,开始长征。当时,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3岁到18岁,指挥员也都是年轻人,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3岁。
长征出发时,鄂豫皖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指出民族危机的深重,揭露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宗旨,号召全国同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并严正指出“北上沿途,国民党军队如加阻拦,本军定将坚决扫除之。”
1934年11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朱堂店地区击退敌“追剿”第五支队的进攻,于当晚从信阳县以南的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胜利迈出战略转移第一步。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杨长喜)
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何家冲集结,出发长征。作为红军长征四大主力之一,这支队伍创造了多个“唯一”“第一”,成就了不朽的传奇。穿越革命烽火,走进新时代,如今的何家冲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中熠熠生辉,也已成为追寻红军足迹、弘扬长征精神的新地标。
本报今日起开设“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专栏,以特稿、通讯、专版等多种形式,讲好“四个故事”,传承老区红色基因,赓续伟大长征精神,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