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六尺巷里“量一量”


□王凌云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首先来到了安庆桐城市的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情况,使得耳熟能详的六尺巷故事再次火遍全网。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城区西南一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全长不过100米、宽2米,巷道两端立石牌坊,上刻“礼让”二字。

据《桐城县志略》记载,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六尺巷遂以为名。

六尺巷是桐城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早在《周易》的《谦》卦中,就有“谦谦君子”的爻辞(《谦·初六》),并认为“鸣谦”“劳谦”者最终都会吉利。1956年,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也曾说了这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不宽,蕴含的精神很广;六尺巷很短,留下的历史却很长。这个故事,连同故事中的主人公,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礼让与包容精神的载体,与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的美誉,一并源远流长。再加之国家领导人的屡屡引用、到访,使得六尺巷成为中国邻里谦让的典型范例,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熠熠生辉。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是一种平衡、协调、和谐的状态,以和为贵,能让彼此寻求共同点、寻找公约数。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单位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安居乐业、走向共赢。

大度做人,克己处事。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常走六尺巷,修身正己;常念六尺巷,人生宽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