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笔耕不辍颂山水 躬身力行传文化


——记市委组织部原调研员、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原会长邱家亮

□本报记者 韩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而这句诗也正是市委组织部原调研员、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原会长邱家亮热爱家乡、多年笔耕不辍、弘扬家乡红色文化的真实写照。“我热爱我的家乡,所以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每当说起自己的家乡,79岁高龄的邱家亮眼中就满是自豪和喜悦。

历史不能忘记,红色文化需要传承和记载。邱家亮的家乡肖店乡位于平桥区和驻马店市正阳县、确山县三地接合部,也是革命先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长期从事党务和组织工作的邱家亮熟知本地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决定要为传承红色基因作出贡献。

自1980年以来,邱家亮搜集了大量原始资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前往驻马店市正阳县找资料,走访看望革命先辈、英雄后代,为的是让革命历史在肖店这块土地上永放光芒、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06年退休后,搜集资料便成为邱家亮的生活日常。

经过不懈努力,由邱家亮整理撰写的《肖店的红色记忆》一书出版,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信阳、认识肖店,重温革命老区红色历史,也为传承和发扬先烈精神提供了一部很好的红色教材。“我们是生长在红旗下的,对于家乡这片红色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写书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峥嵘岁月。” 邱家亮动情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肖店的红色记忆》这本书的封面是绘制当年闫湾哨楼的图片。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来的闫湾哨楼已成废墟。邱家亮认为仅将肖店的红色历史编辑成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地方“存储”革命记忆、陈列革命前辈的老照片和手迹。于是,他建议复建闫湾哨楼。

据了解,闫湾原哨楼建于1940年,是共产党人观察敌情所用,为当时的共产党组织情报联络、秘密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邱家亮的提议和奔走下,2019年,经过多方的努力协调和积极配合,闫湾哨楼复建并布展成功,不仅被确定为信阳市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还为我市讲好革命故事、传承革命薪火,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肖店中学的学生来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我是‘讲解员’。”闫湾哨楼建成后,经常有单位和学校前来开展红色教育,邱家亮也坚持给大家讲解。他说:“我对当时的革命故事非常了解,哨楼里布展的内容、故事好多都是我整理的,我对情节非常熟悉,所以我想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他们能够传承红色基因。”

个人感言: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将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希望年轻人不忘历史,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仰,传承好红色基因。邱家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