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近来,跟身边朋友聊天,“张口词穷”成为一大痛点。赞美只能想到yyds(永远的神),万物皆可“绝绝子”。不仅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用时同样方恨少。
是的,很多人“词穷”了。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形成了表达上的“阵痛”。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词穷之困?是因为“输入”不够吗?实则恰恰相反,“词”不仅不“穷”,反而异常丰富。在人人都能网上冲浪的时代,网络提供了很多好玩又好用的“表达捷径”。
诚然,5G冲浪都跟不上网友们造梗的速度,“加油,打气”叫“奥利给”“洋气不洋气”叫“city不city”,各种各样的表情包成为聊天必备。对于流行语和表情包的调用,成为网络语言表达中最“时兴”“安全”和“好用”的。当简单一句缩略语就能道尽心中百转千回,字斟句酌反而显得有点儿“吃力不讨好”;当一个表情包就能回应多种对话,词库越来越少、表情包越攒越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并不否认这些网络表达中蕴藏的智慧,毕竟短短数字,却能用于众多场合,“流行语”的流行肯定是符合趋势的。只是,语言表达能力原本是取决于个人的教育背景、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是高度个性化、多元化的,当大众的视野被高度拥挤在热搜榜、算法推荐所构成的网络“热梗”中,“偏食”,就会让人“营养不良”。
高质量的思考阅读,才可能带来令人满意的表达输出。语言文字的境界要想达到“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这需要丰富的词句储备。
当然,词穷之困也不能仅仅依靠阅读来破解。更多的是要有思想上的富裕,这不仅仅是增加词汇量、提升表达能力的问题,更需要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养成凡事都要独立思考的习惯。眼下,生成式AI迎来突破式发展,如果我们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真不是危言耸听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