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平桥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文物活起来 文化传下去

平桥区构筑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


本报讯(记者 张勇)用指尖匠心唤醒文物。昨日,在平桥区城阳城址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几位文物修复师正在忙活。“文物修复工作就是跟各种文物碎片打交道,修复一件文物少则两三天,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文物修复师王金香一边说着,一边用牙刷清理陶器碎片上的泥垢。

城阳城址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的6座楚王城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和最具考古利用价值的一座古城址。这里曾诞生了“亡羊补牢”的历史典故,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一套完整青铜编钟。如今,城阳城址成为展示我市楚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传承历史文化,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平桥区城阳城址管委会打造“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城阳城模式”,不断完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筑牢文物安全的底线、红线、生命线,构筑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平桥区委、区政府将城阳城址保护区纳入区财政全供单位,用于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经费逐年增长。同时,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入手,强化文物法规教育,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力度,使文物安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2023年,城阳城址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依托,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申报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项目,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从线下到线上,在指端展示楚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馆藏上等级文物和馆藏一般文物的信息录入工作,建立了馆藏文物数据库,健全了各项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制度,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为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活在人民群众心中。平桥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文物保护活动,利用“4·18文物行政执法督查宣传月”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城乡主要道路悬挂宣传横幅,向群众发放文物保护资料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使“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和“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坚持把文物合理用起来,让文物“火”起来。坚持展示方式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样化展示途径,增强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通过联展、巡展、互展等方式走出库房、走上展线、走向大众。馆藏之宝漆木案、九鼎八簋、青铜编钟等多次“出差”,走进省、市博物馆,尤其是青铜编钟目前正在国博进行巡展。为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动”起来,城阳城址发挥创意,先后研发20余种文旅文创产品,使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搭乘研学之风,推出拓片、创意剪纸、文物绘画等内容的研学课程,已累计接待各类研学人员30000余人次,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楚文化的影响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