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农技推广落田间 助农发展成效显


——市农技中心建设示范基地综述

□本报记者 高晶晶

深秋的广袤田野上,收割后的稻茬努力地发出新叶。在碾碎的稻秆下面,紫云英的小芽悄悄露出了头。

10月8日,在平桥区长台关乡冯楼村一片收割后的稻田里,来自市农技中心的“新农人”们,俯身低头在田里翻看着撒下的紫云英种子出苗情况。

这是一块不一般的田,有着多样的好处。

村民收入提高了,种田有榜样

冯楼村的112亩连片土地,是市农技中心租的示范基地。

“我们村有些村民外出打工,这些田就通过村委流转给了市农技中心,每年拿租金不说,田旁边的沟渠、杂草和田里的病虫害,都给整得没话说,大家心里满意着呢。”

在示范基地旁边的水泥路上,冯楼村村支书杨本生指着示范田旁边的示范技术说明,一脸高兴溢了出来,他爽朗地说:“示范基地在这里,技术员经常来,对村里发展很有帮助。”

9月底,收割机在田里轰隆作业,已收过的田埂边有村民在捡拾稻穗:“这大田种得好呀,你看这稻穗多厚,跟旁边的田就是不一样。”

“从水稻选种育苗开始,我们一直盯着,优选种、配良法,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科学管水,搞好田间管理,田间长势看水稻叶子就跟旁边的田不一样。”市农技中心推广科副科长王开斌说,“既然是做示范,肯定要有不同的。”

今年夏天全市天气多变,先是连旱多日,紧接着是连续的雨水。冯楼村鲍楼组的余德安说:“啥时候抽水上水、啥时候挖沟放水,田里留多少水,村里有农技员指导,附近的田里有他们现弄的样板,我们照着干,感觉心里有底。”

水稻收割前,市农技中心组织了由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参加的测产活动。3位推广研究员现场查看田块、机收、测量水稻含水量情况,对照预测产量和实际调查产量,对示范田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

“总体上病虫害防治得不错,产量也有了。”推广研究员韩延汝说,“肯定能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专业和实践结合,下乡增底气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对市农技中心的农技人员来说,在示范基地最基本的感受就是真真切切地跟土地打交道。尽管这样,大家心里还是高兴。

“这块田是我们中心的宝贝!”市农技中心经济作物科副科长尹付军说,“每个科室都有一块,大家比着来,一星期起码来两回,来的次数多得记不清了。”

从市里到示范基地来回起码一小时的路程。农技员到了基地,先看水稻长势,再沿田埂遛一圈,脱鞋进到田里,看看水稻根部、叶部有没有病虫害。有时间的话,再跟附近的村民交流几句,了解一下农户的看法。

尹付军是研究经济作物的,水稻是粮食作物。“现在是种水稻,水稻收了还会种紫云英,种小麦或者其他的,中心要求我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样提升综合水平。”尹付军打趣地说,“既然来种田,就种啥学啥,下去指导时,农民问啥都不怕!”

绿色防控技术的运用,在示范基地的效果最显著。

“今年我们这一百多亩田,开展了3次飞防,每次大约30克的农药量,总共不超过100克。”植保科科长朱志刚说,“我们在田间设置了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和性迷向喷射器,投放了赤眼蜂球,通过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达到了降低虫害和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在肥水管理上,中心土壤肥料科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及水稻侧身施肥技术,底肥施用配方肥,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看苗施肥,科学水肥管理为水稻丰产打下良好基础。“肥料是粮食的‘粮食’,要根据土壤的基础地力和作物种类确定施肥量和配方,而不是盲目的施肥,科学施肥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减少面源污染至关重要。”土肥科科长陈红介绍。

从春到秋的时间里,示范基地迎来了逾300次的人流量,从土肥、植保、农技推广到其他业务科室,这里成为农技人员一展身手的舞台和提高能力的练兵场。

让技术看得见,推广更高效

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最终要从土地上着手。推广农业技术,更离不开农业生产。

市农技中心主任苏东说:“作为农业技术应用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我们提供的是兜底性和公益性的技术服务。农技人员的技术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还要在实践上。我们要依靠示范基地打造一支拥有过硬素质的专业农技推广队伍。”

在冯楼村,有些田埂边种植了白杨树,有些田埂过窄,农业机械根本进不去。

杨本生说:“示范田这边的白杨树在农技人员的建议下清理了,入田有通道,还把附近的田连到一起,飞防和机械作业时非常省事。”大田好看又好管,这是村民对示范基地的直观印象。

为了提高村民的技术水平,市农技中心专门组织了相关的水稻种植培训,收集农户的意见,及时为农户解决疑难问题。

“今年我们示范基地选种了13个水稻品种,这些品种表现都比较好,周边农户主动询问种的是什么稻种。”王开斌说。

关心水稻长得好不好的还有种子公司的市场销售人员,“我们的‘津两优1122’,品种不错,田间管理有市农技中心管,今年测产显示亩产达1385.5斤,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产量,增加了对我们种子的信心。”示范基地也给企业和农户间搭建了桥梁。

水稻收获了,技术含量在其中。在技术应用上,通过机械化种植、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植保无人机飞防、合理密植、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及科学施肥技术等先进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的节本提质增效。

“通过‘建示范、练队伍、提素质、推技术’,让农技推广服务走到农民身边,扎根田间地头,逐渐探索出一条技术引领助农增收的农业发展之路,更好地发挥农技人员作用,提高农业效益,助力农业现代化在信阳开花结果。”苏东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