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良种一粒 万亩好粮


——市农业科学院以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三农”高质量发展纪略

□本报记者 高晶晶

“我家今年种了4亩杂交稻‘信两优1319’,每亩湿谷收了1710斤,干谷是1460斤。在地头一斤卖一块二,产量不错。”昨日,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凤台村小刘塆组的村民宋泽良告诉记者,“这个品种不错,收成好。”

9月10日,在新县吴陈河镇吴陈河镇罗寺村,村民管大伯的一亩多地正在收割,“这种的是40元一斤种子的‘超级稻’,估计能收个千把斤。”他把收割机旋漏的稻穗使劲扔到机器还未收到的地方,期望能多收点儿。旁边有村民正在收晒好的稻谷,谈及产量,他说跟管大伯家的差不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产才能丰收。有良种,少操心。

“今年高温时间长,前期还受干旱影响,市场上不少水稻品种的产量都受到影响,比往年相对较低。但是,‘信两优1319’今年表现得很好,包括之前做的测产,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在很多田里是增产的。”从事种子销售的宋泽林说,“去年种子都不够卖。”

墙里开花墙外香。这句话可以用在“信两优1319”品种推广上。

信阳金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堂慧注意到:“在湖北京山、安陆、枣阳、华容等地,种植户们反映都很好,有的种4亩田湿谷收了8000斤,或者是干谷相对其他田产量高200斤,还有出米率能达到68%。”

“我们有经销商到岳阳大田观摩‘信两优1319’的种植情况,大家看熟相、落色,量株高,摸结实率,数分蘖,都给了很高评价。”从事种子市场推广多年的周振军说,种子好不好,种田的农民最知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自主培育的水稻品种,“信两优1319”在去年通过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引种备案,一入田,丰收在望。今年8月,市农业科学院与“信两优1319”的授权企业联合举办了现场观摩会,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经销商和种植大户多达500多人。

“我院有丰富的水稻育种实力,尤其水稻新品种数量和表现水平都名列前茅。今年我们着力破解品种转化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方面的难题,出台了《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管理办法》《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的管理办法(试行)》,想方设法展示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市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李杰说。

据了解,市农业科学院自2020年来签约转化农作物新品种26个、新技术4项,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全力把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通过院企合作召开现场观摩会、交流会,让种植户经销商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了解建立信心,不仅收集到市场需求信息推动科研,也让我院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推广,大大提升了我院的社会影响力和专家知名度。”市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钟思志说。

2024年,通过承担茶叶、小麦、花生、食用菌、蔬菜等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市农业科学院推广新品种15个,新技术27项,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方)23个,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5家,举办培训、观摩会37场次,培训种植户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万余份,项目服务对象满意度100%,有效发挥了该院在助农丰收上的科技支撑作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