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脱贫户蝶变养殖大户


□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杜冰鑫

“今年我养了100多只羊、100多只鸡、20头牛,还有几只鸵鸟……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昨日,在淮滨县栏杆街道赵楼村,提及目前的养殖情况,养殖大户陈云辉如数家珍,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陈云辉家2016年被认定为赵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于2018年脱贫。2019年年底,其母亲和妻子先后患上大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为维持家中开销,陈云辉外出打工。后受疫情影响,不得不返回家乡。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获悉他家情况后,得知他有发展养殖的想法,便全力扶持,为其找好场地,向其宣传金融贷款政策,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淮滨县烟草局驻赵楼村第一书记吴兴民告诉记者。

后在村里多方沟通协调下,陈云辉走上了养殖道路。养殖固然好,但技术从哪儿来?“那时候,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几乎天天来我家,告诉我如何申请金融贷款、如何建养殖场,向我们宣传防疫卫生相关知识,一有养殖方面的培训就让我参加。”陈云辉说。

然而,学好技术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陈云辉在养殖过程中经常碰壁,山羊和肉牛成活率很低,几度让他绝望。为帮助陈云辉走出困境,那段时间,吴兴民经常在网上搜索关于牛羊养殖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自己先学习,然后讲给他听。“我感觉牛羊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他在这方面缺乏技术和经验。为此,我们多方打探哪儿有举办养殖培训班的。陈云辉也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逐步掌握了养殖技能,他的养殖场因此步入了正轨。他也在持续探索扩大规模,让养殖场更好更快发展。”吴兴民说。

提及刚开始养殖的那段经历,陈云辉眼眶泛红:“那时候,一家的生活开支都指望养殖场。如果没有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和鼓励,养殖规模咋可能发展到现在这么大呀!那些年,我们一家人住在牛棚里,后来搬进了新房。孩子们也都大学毕业,自食其力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从脱贫户到养殖大户,陈云辉奔向幸福生活之路是赵楼村乡村振兴工作结出的硕果之一。

“看到像陈云辉这样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赵楼村党支部书记张洋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助力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