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松
今年入夏后,我回到光山县文殊乡文殊村上尹楼村民组,决意看一看上下尹楼,和60年未踏一足、让我魂牵梦绕的小学毕业地——桃园行政村代洼村民组的新面貌。
夜里下了一阵小雨,次日一大早,我走上村头的村村通道路,举目东望,东边天际刚露出鱼肚白,如同汝瓷般碧蓝的苍穹下有片片白云漂荡,相互映衬出的动感和活力,煞是好看。环顾四周,远处大山上松林绿得如同浓墨泼后化不开的豪气;两边山塝杂树藤草如同绿浪起伏;村庄前有修竹如屏遮住楼房,楼房后有高大树的阔叶形成华盖,让人看不见楼顶,骤然生出“绿色深处有人家”的诗意。
上下冲的田里,秧苗长势正旺,涌动出雄浑的绿涛,这样的绿色环境让我震惊。往上西行,所有隆起的绿,自然吻接,让人看不出山地田的边界。行至一小岗处,过去的岗地也变成了块块稻田,中间的一块非常吸睛。细看,前方的绿树枝叶遮住了田的一角。近处,田埂上绿草如茵,田中清水汪汪,水下细泥可见,秧茎茁壮,秧叶直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平整的绿面。我赞叹,老家人真会种田,把田种成了一幅画、种成了一个大的盆景。
代洼村民组就快到了。我沿着一条沙石小径往村里走,左边山坡上的嫩枝条抚摸着我,右边的树叶撑开小手也在欢迎着我。忽然听到前面有女士说话的声音,定睛一看,有俩女士,年龄在50岁左右,满脸微笑。我开口搭讪:俩妹子早晨好!一位圆脸的女士说,大清早的,到我塆来搞么事?我说,我是上尹楼人。她没回话,我补了一句,我的三弟叫王茂清。她啊了一声,接着说,我住在文殊街上时,就认识他,那你肯定是他的大哥了。我说,1959年我在代洼小学毕业后,就没来过,很想念这个塆,还有这塆的盛宏鹏是我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兄,也想来看看他。圆脸女士说,盛宏鹏昨天摔了一跤,刚才还在门口坐着。接着我就问了她一句话,现在能种水稻的田地都种上了水稻,长势是我过去没有看到的好。圆脸女士说,你只知道水稻栽得多、长得好,你却不知道这里的农民种水稻有多积极。
此时,我脑子里,三弟和在文殊村当支部书记的侄子之前告诫我的话,好像字幕一样浮现出来。现在种粮有补贴,耕种收全程都有农机服务,吃不完的粮食卖给国家和市场,给的是现钞……由此,我悟到了粮食为啥种得好。
临村,一眼就看到一台崭新的大拖拉机停在一家门口。我猜想,这可能是盛宏鹏个人或合伙购置的。因为他高中毕业后,一直开拖拉机,成了文殊乡这一带有名的农机手和师傅。现在山区、丘陵地区种粮用机械逐渐成气候。80多岁的盛宏鹏即使不干了,他的徒弟们接着干更会让这方充满希望的田野增加更多的希望……
进村,我环视代洼的村庄和环境,背山临大塘的村庄整齐的样貌未变,变的是后山和西边山梁上的绿树长得更高、更繁茂,把山的高度又提高了几丈。过去村里青砖布瓦的房屋和大门楼,和现在新的楼房同在一条线上,但现在新的楼房却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外墙粉得更鲜亮,几个大门楼变得更阔更时尚;右侧偏西新设了一条小巷,红黄色的台阶步步通到后山上,寓意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右手后山上几幢楼房矗立,显出气势,好像在告诉村民要过上好日子,还要自强。村门口的大塘水清如玉,外埂青草覆盖显得高而厚实,其余三面大石块砌边整齐有样,内侧塘边新栽了景观树,紫藤花依偎在旁,观之,宛如一串串灿烂的珠帘。塘边左侧绿树花草间,设有乒乓球案和锻炼身体的转盘和荡板,既实用又小巧得让你心花怒放。
主村东边隔一条上后山的沙石路,南边有一排整齐面向西的房子。南端的一家,门阔墙齐纯净,房后有树浓绿,房边的存柴室,锯后的枯木棍向外叠放得也整齐如墙。我感叹,这家主人真讲究,连人们根本不注意的角落,也摆置得有模有样。这家大门右边墙上贴有一个耀眼的金属牌,我老花眼看着可能是“卫生文明户”。这时,一个中等个头、非常壮实的汉子走出大门,一看就知道他是个干活的好把式。我上前夸他说,代洼应该是桃园村的卫生文明组,你家又在卫生文明组里树起了文明户榜样。
回到老家的村头,水冲式厕所的对面有一块菜园,我一直称三哥、三嫂的老两口,正一个挑水,一个浇园。我说,七仙女想过的日子,只过了3年,你俩都80多岁了,还一直过着……说话间,背后走出一个女士,身穿华侨衣、头戴遮阳帽、一副墨色大眼镜架在鼻梁上,我不知道她是谁。她摘下墨镜,口喊,老表回来啦。我这才认出,这不就是我叫表嫂的老杨吗?她也80多岁了,老公去世3年,儿子在北京工作,让她去京城养老,她不去,她乐意在老家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寒暄过后,她也转身到菜园去了。
这时,红彤彤的太阳已升到两杆子高,把金辉洒向了我的老家。收垃圾的车,正在收各家各户的垃圾;有人骑上摩托,有人已发动了自家车准备奔向自己干事儿的地方……
家乡美,家乡人更美,这蓬勃的美更激励着我想活到2050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