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结婚登报,这份“官宣”刚刚好


□李浩

“愿修百年之好,共赴白头之约,特此登报,敬告亲友,亦作留念。”近期,不少人晒出自己在报纸上刊登的结婚启事,短短几行字,纸质浪漫里让人们感受到了纸短情长的韵味。

结婚登报,并非当下年轻人的“专利”。在民国时期,因为当时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制度不完善,于是,结婚时在报纸上公示,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不少思想进步的社会名流,都曾通过这种方式宣布自己的婚姻状况,比如郁达夫、徐悲鸿等名人的爱恨情仇都记录在一则则启事里。

如今,结婚登报再次风靡,与其说是时尚潮流的“文艺复兴”,不如说是纸质浪漫的“稳定发挥”。

一方面,登报的“广而告之”,让人生喜讯具有难以比拟的郑重感。每个媒介都有“个性”,纸质载体的报纸,其媒体属性和结婚仪式有着天然的契合。报纸作为公开发行的新闻媒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以铅字铸就承诺,以报纸传递喜讯,“官宣”意味更强,更为严谨庄重。其意味更类似于古时的“三书六礼”,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昭告天下”,寥寥数语,韵味却绵绵不绝。

另一方面,结婚登报,纸短情长的背后是与时代同行的历程。当下,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变化的社会,一切似乎都在快节奏运转。不妨试想一下,几十年后,在金婚银婚的纪念日,拿出那张载有“恋爱通告”的泛黄纪念,因为承载的时政新闻,而成为各个馆所收藏的“历史档案”,个人与时代同行的观感扑面而来,文化意义和纪念价值直接拉满。

仪式感,是对生活最认真的态度,也是对爱情最美好的滤镜。结婚登报,“锁定”人生中最珍贵的瞬间,这种浪漫的仪式感刚刚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