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开展全面“体检” 摸清土壤“家底”


——我市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高晶晶

7月23日,酷暑之下,在羊山新区双井街道黄湾村一处小山坳,支起的简易大棚下的临时桌子上摆放着土壤PH值测试试纸,现场的工作人员端着一小碟子泥土,小心翼翼地用刀尖挑起一点点儿,轻轻地放进另外一个分六格的碟子备用。

泥土遍地都是,为什么要选在大太阳底下汗流浃背地挖?

“这是全市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样调查采样。”市三普办主任、市农技中心主任苏东介绍,“农业生产与土地密切相关。保粮食安全就要保耕地质量,保耕地质量就得了解耕地现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自2022年开始试点进行,2023年全面铺开,是时隔44年后对土壤的全面‘体检’,普查的成果非常重要。”

人为了健康要体检,土壤也一样。更多了解土壤,耕地质量才能更好提高。

“黄湾村是全国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像这样的采样点浉河区就有23个。”在现场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土壤采样的浉河区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袁珍说,“全程要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除现场拍照外,还有好多信息必须在现场上传,各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黄湾村位于郊区,放眼望去,道路两边以小山丘为主,山脚下有一些零星的稻田和鱼塘。当天进行的是土壤剖面样点调查采样,现场的工作人员在路边山坡利用自然断面,辟出一块平整的1.4平方米的长方形地面,一侧竖着标尺,正上方放着写着类似身份证号的采样点编码,犹如在山体上挖了一面镜子。

大棚下的挖土工具和取样工具大大小小一堆,铲子、锤子、铁锹、刀子等,这边挖土,那边现场记录。

“看我们这架势,村民估计都以为这里出了啥宝贝了。”市三普办技术组组长、市农技中心土肥科科长陈红笑着解释,“土壤的形成非常不容易,可能几亿年前甚至几十亿年前这里就是一块岩石,慢慢才演化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她的心里,土壤无比珍贵。这些样品采集后,将分别送至国家、省、市指定地点制作,为土壤建样品库,采集土样还要送往指定化验室检测化验。

陈红告诉记者,土壤形成的时间长、过程复杂,特别珍贵,可以说寸土寸金。这次普查的类型包括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构建、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等。简单地说,通过全面普查,最后汇集成普查成果,同时样品库留存土壤样品,以便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

据了解,这次普查是由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其中,土壤的采样过程关系着最后结果的分析,是关键的一环。由参与的第三方的专业机构承担,一线质控人员全程质量控制。

“采样点一定要选好,要有代表性,采样过程要规范,不然送出的样品可能就失去了意义。你看这附近的地形地貌,中间是岩石,两边土层厚些,具有堆积的特征。”从省里来到现场质量控制的剖面质控专家程道全一行人,通过查阅踏勘报告、现场观地貌、查泥土、看流程,就采样的细节与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陈红介绍,国家下发我市外业调查采样点10775个,其中表层样点10630个,剖面样点145个,总样点数在全省排名第3位,任务相对较重。2024年,全市外业调查采样、样品制备、测试化验、成果集成要在本年度完成,但由于全市前期起步晚,窗口期短,地形地貌复杂,外业调查采样难度较大,在技术人员配备上,也存在不足。尽管难度大,他们还是加紧往前推。

“截至目前,我市外业调查采样已完成,所有县区成果集成机构已选定,我市已流转样品均已完成制备,部分已完成制备样品在制备中心等待转码,转码后才能流转至化验室。大部分样品正在检测化验。”苏东对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充满信心,“我们组建了市级专家队伍,开展了业务培训,及时组织专家开展指导服务。接下来迎接外业调查采样验收、边界校核与制图、市级样品室建设和样本制作等任务重,我们要加强统筹协调,争取多方支持,确保普查成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以高质量的成果服务支撑农业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