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伟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细分化,催生越来越多新兴职业,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提升消费者获得感等发挥重要作用。但相当一部分新兴职业尚无明确的职业规范及行业标准,存在灰色空间和发展隐患,引发不少消费纠纷和维权问题。
例如,托育师、成长陪伴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兴职业,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为儿童提供个性化陪伴与成长指导,缓解了不少家庭的教育压力。然而,由于职业边界模糊,消费者有时感到“货不对板”,轻则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与效果,重则给孩子健康成长“埋雷”。对年轻的求职者来说,也容易被中介的“大饼”吸引,盲目投身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新兴职业,甚至被割韭菜。
新兴职业背后的市场需求是真实的,隐性的刚需不断推动新兴职业产生,也给消费者带来新的选项。加强对新兴职业的规律性认识和系统性管理,不但符合从业者利益和消费者期待,对于开拓市场、扩大内需也有重要意义。
管理部门和相关协会、行业龙头、中介机构应积极发挥作用,明确行业准入门槛,探索建立行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规则,培养更多兼具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的从业人员。同时畅通维权渠道,有效保护从业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类新兴职业的从业者和消费者,还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新兴职业成长的氛围,助力市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