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 感受光山古韵之美


□本报记者 袁野 通讯员 梅象庆

古村落,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那些斑驳的墙壁、古树古井以及袅袅炊烟,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古村落画卷。走进这里,依稀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触摸到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位于光山县弦山街道同心村的黄底下组正是这样一处所在。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同心村黄底下组以自然景观好、建筑风貌好、民俗民风传承好而被人们津津乐道。

据《黄氏宗谱》记载,黄氏始祖于明万历年间,由江西德安县徙居而来南乡白居里,至三世祖移居云山里之老黄湾,迨四世祖兄弟3人中之长兄应哲公居下黄湾(后改称黄底下),成为该村民组唯一姓氏至今,常住人口300多人。

这里位于豫东南大别山腹地,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半湿润气候。青山、绿水、古树、古井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曾在此驻扎过部队,与国民党队伍发生过激战。

古建筑,是这里的灵魂。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古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虽历经风霜雨雪,却依然屹立不倒,似乎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历史的信息。

古皂角树、古槐树,是这里的守护者,挺立在村民组正中心、后山岗,见证了古村落的兴衰变迁。此树究竟多少年长成,众说纷纭,少说也有几百年了。树干粗壮挺拔,需3人合抱;树冠绿荫如盖,如同撑开的大伞,为村民提供庇护。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如梦幻般光影,让人心生宁静和神秘;树下老人们谈古论今,孩子们嬉戏打闹……

古井,是这里的生命之源。它静静地卧在村门口塘壁一角,井沿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井水清澈甘甜,从未干涸,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依然清凉宜人。传说有一年大旱,一路人途经此地时因酷热饥渴晕倒在路旁,被村民发现时人快不行了,情急之下赶紧取井水喂之,那人便渐渐苏醒;时光到了1947年12月,刘伯承部在北向店五虎岔羊至同兴集一战,一纵二旅四团指挥部便驻扎于此,数百人的队伍有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如同神助,战绩斐然。于是,便有了“军民同心井”的美谈……井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亦成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情感寄托。

“皇亲国戚”的传说,正是因为古村落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有数人通过刻苦读书考取了功名,也先后有多人入朝为官。更有甚者,还出现过一位“皇亲国戚”。据村里年长者口口相传,黄氏第六世黄六臣便是皇家亲戚(其墓碑刻有皇亲道光三十九年三月立字样)。因此,其家人便享受到特殊待遇,如后人结婚大典之日,朝廷特委托地方官专程奉送牌匾祝贺,上书“鸿案齐眉”4个金色大字。在先人的言传身教下,黄氏后人不忘初心,牢记家训“六则三戒”,遵循耕读继世、诗书传家祖训,将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现如今的黄氏儿女在各个行业、各个岗位,都能够勤勉敬业,业绩斐然,既为黄家人增光添彩,也为古村落的金字招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传统古村落被称为“民族的记忆”,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历史,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夕阳的余晖下,古老的村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散发着浓浓的乡愁。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黄底下组,当务之急是对古建筑予以修缮保护。在乡村振兴的大势之下,光山县农业银行派驻同心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负责人一起,积极申报上级有关部门立项,争取专项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启动修缮工作,从保护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出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古村落,留得乡思,记住乡愁。

大图为美丽的古村落;小图为见证村落兴衰变迁的古树。

梅曙贤 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