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农技人员进乡村 把脉问诊促振兴


□本报记者 高晶晶

“冯楼村是市农业农村局的结对帮扶村,今年我们农技中心在这里建了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作为锻炼农技队伍的平台和储备信阳本地水稻品种的基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村里的联系更密切了。下一步,村里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方面有啥需求、想法、困难,我们会尽力协助解决。”

“按照村里的地理位置,区里建议这一片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冯楼村有6000平方米高标准连体大棚和20个单拱蔬菜大棚,可以继续在这方面挖掘潜力。”

“往年种豇豆,产量好。今年高温,种下去活得少,管理跟不上,咋办?”

“我们一会儿去看看。管理只是一方面,除了豇豆,以后也可以提前选其他高产品种。”

村里转一转,稻田看一看,几个板凳围一圈,一场关于村里产业发展的座谈就展开了。

6月21日,在平桥区冯楼村,来自市农技中心、平桥区农业农村局、长台乡农业发展中心的三级农业科技人员,与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种什么最适合,村里咋发展,共商乡村振兴大计。

“我们村总共有5000亩水稻,3个大户流转了3000亩。”村党支部书记杨本生快人快语,目前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左右,今年新建了500平方米的冷库。

“水稻发展订单农业,怎么样?”市农技中心主任苏东提议。

“现在种田都靠大户,村里其他的田也可以流转起来,集中经营成立合作社。”驻村第一书记赵万兵思路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发展大户,种上精选水稻品种,创个稻米品牌,群众收入肯定提高。

” “到那时,村集体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我们村的‘五星’党支部就创建成功了!”杨本生高兴地说。

“村里发展的路子选对了,创成‘五星’党支部肯定不是问题。”平桥区农业农村局刘华君说,“就拿最近卖到苏州市场的信阳茭白来说吧,现在每天能卖3万余斤,只要种植跟得上,发展潜力还很大。冯楼村也可以打造拳头产品。”

“村里的合作社建立起来了,还可以发展农事服务中心,以冯楼村为中心,辐射服务周边群众。”听到大家的建议,一位村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村的水稻育秧都是分散的,能不能弄个大棚育秧或者育秧工厂?” ……

“市农业农村局跟我们结对8年来,不断从各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使我们村从脱贫村成为区里的产业发展红旗村。路好了,环境美了,收入也提高了。以后,产业路会更宽,发展会更好!”一场座谈让杨本生信心倍增,对冯楼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