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正在进行的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中,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防治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扯上“权威专家研发”“重点项目支持”等幌子,兜售所谓的“高科技”仪器;打着“传统中医药”的旗号,把眼部按摩、中药热敷、穴位刺激等吹成神方;夸大产品功效,把普通叶黄素、蓝莓饮料、明目贴等产品卖出高价……近年来,打着“近视防治”旗号、紧盯家长钱包的各类套路、花样层出不穷,各种市场乱象屡禁不止。
乱象难绝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视力健康愈发重视,却面临市场正规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
一些不良商家以专业术语、医学原理为噱头,诱发家长对孩子视力健康的焦虑,炮制各种销售话术,收割家长们的钱包。更有甚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直接威胁孩子健康。
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经营主体、不断迭代更新的近视防控技术,地方市场、卫健、食药监等相关部门面临力量不足、监管能力有限的窘境。同时,这个市场涉及多个领域,各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清除近视防治“灰黑产”顽疾,事关孩子健康和家庭幸福,根本上还要强化多方协作,加强系统管理。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在准入门槛、行业标准、服务要求等方面划定明确红线,扎牢监管篱笆,形成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环境。
与此同时,社会各方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帮助家长深入了解有关儿童视力保护的科学知识,打破心理焦虑,提高消费鉴别力。
保护孩子的视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们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良好的用眼习惯、正确的护眼方法。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
(记者:马晓媛)
(新华社太原6月6日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