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罗山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坚持生态立县 共享生态红利


——罗山县生物多样性发展纪略

编者按:多年来,罗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持续擦亮生态环境底色,全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2013年前后,罗山县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整治生态环境。生态立县的十年里,罗山县为境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年的生态立县,让罗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当地群众也享受了更好的人居环境。2022年12月18日,罗山县作为全国唯一县区代表,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作主旨演讲,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全球推广。今年5月22日,央视《焦点访谈》以《和合而生的百鸟乐园》为题,关注了罗山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罗山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响了县域美名,做强了生态农业,催生了观鸟经济,带火了特色旅游,让当地老百姓生活在享受优越自然环境的同时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罗山县的生物多样性有着怎样的密码?本报记者到罗山县多地进行采访,探索罗山县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答案。

水润万物焕新颜

在罗山县彭新镇境内,流经此处的九龙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通过近年来对河道疏浚、河岸护砌整修,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两岸村庄防洪安全持久保障,群众沿河而居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九龙河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只是罗山县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一个缩影。

县域主要流域Ⅱ类以上水质占比达到75%,连续三年实现国家、省市考核断面水质全优,县境内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标准;石山口水库成功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2024年1月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中,罗山县在全省县(市、区)排名进入前十名,信阳市排名第一……这些“亮眼”的成绩不仅让罗山县水环境治理走在全省前列,更成为全市水环境治理的“模范生”。

水润万物,和谐共生。近年来,罗山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紧盯河湖保护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治污,关键在截污。罗山县积极推动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县城区三级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项目,有效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与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同时,持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积极实施污水治理项目,在17个乡镇建设污水处理站。目前,铁铺、灵山、莽张、楠杆、竹竿、东铺等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正在试运行。

巡河、看塘、清淤,这是罗山县各乡镇、村组相关工作人员每天的“规定动作”。水环境治理离不开长效机制,唯有落实落细、久久为功。罗山县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消除塘湖堰坝渠河库环境卫生死角,实现水清岸美的良好水生态。仅在2023年,全县各乡镇(街道)累计排查整治塘湖堰坝库3800个(次),清理垃圾2680吨、枯死水生植物1387吨、淤泥5546方,整治排污口970个(次);排查整治河、渠291条(次)2143千米,清理垃圾790吨、枯死水生植物408吨、淤泥1486方。

在治理入河排污方面上,罗山县全力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摸清掌握各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排查名录。

今日罗山,看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看流水潺潺,岸绿景明。这一处处可喜变化、一份份亮丽答卷的背后,是罗山县水生态环境质变的跨越。以水润城,因水兴城,罗山县将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以更加强有力的举措推进治水兴水,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全力推动全县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董寨俊鸟声名扬

“2024年,我们已经在野外发现59对朱鹮筑巢,其中有48对孵出雏鸟136只。”近日,在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治学述说了他的发现。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等级,最初引进董寨17只,到如今广泛分布在周边3市8县区的500多只,董寨的代表性鸟类朱鹮用它的数量变化阐释着罗山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向好。

5月的董寨,层林苍翠,百鸟争鸣。保护区内,乔木参天而立,灌木错落有致,脚下绿草茵茵,一幅完整和谐的生态画面呈现在眼前。站在林间,鸟鸣声清脆入耳,山间微风徐徐,让人忘记了夏日的骄阳。据统计,董寨保护区内分布有高等植物1903种、兽类39种、两栖爬行类53种、鸟类334种,所分布鸟类种类占河南省的80%、全国的23%,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4种,一级11种,二级63种,被誉为“鸟类天堂”。

“我们这里实施生态种植,环境好,经常有朱鹮来捉泥鳅吃,一点都不怕人。”董寨保护区附近,长良中易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长继这样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董寨保护区的常态。

董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什么秘诀?“我们的秘诀有三。”罗山县委书记余国芳说。一是定规则。罗山县出台了《罗山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政策规定,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顶层设计强化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二是强保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投入20多亿元,用于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生态廊道等建设。三是建机制。成立了生态建设指挥部,设立鸟类环志站救护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机构,建立长效机制,为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

“大自然向我们馈赠生态宝物,也没忘记送给我们绿色GDP。”余国芳说。在保护中发展,是董寨的探索生物多样性的一条出路。

曾经,从古村落王大湾前往董寨的道路是一条羊肠小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董寨保护区研学人数不断增多。罗山县将该条道路纳入县路网,并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造提升。目前,罗山县结合“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要求和“交旅融合”三年规划,将该条线路建成高标准旅游公路,方便游客停车、观景、打卡。

“未到过罗山董寨,不算是一个真正拍鸟爱好者。”在观鸟爱好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罗山特色的观鸟经济在保护中得到发展。董寨保护区内2800平方米的董寨科普馆,布展了珍稀动植物标本354种1300余件,年接待量达10000人次以上;朱鹮、白冠长尾雉生态园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光临;打造了多条观鸟路线,成立了董寨+N(乡镇)观鸟联盟,规范观鸟行为,整合观鸟、交通、食宿、文旅等资源形成产业链,观鸟的群体逐年增长;公众自然教育、研学旅行在近两年逐渐兴起,每年接待2000余人。罗山特色的观鸟经济,让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化作春泥更护田

“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5月28日,在罗山县子路镇的稻田里,插秧机在波光粼粼的水田间穿梭,翠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新绿。

“你看,现在田里的土壤多肥,乌黑乌黑的,这都得益于我们近几年种植的紫云英。”正在插秧的村民肖正国兴奋地说。自从大面积种植紫云英后,田里的土壤越来越肥沃,水稻长势也特别好。

紫云英,又名红花草,是我国稻田种植最为广泛的绿肥作物之一。近年来,罗山县大力推广紫云英绿肥还田技术,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促进了绿肥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紫云英的种植还促进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为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村民付国安笑着说:“以前为了增加产量,我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现在有了紫云英,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土地还变得更肥沃了。紫云英的种植让农田环境变得更好了,真是一举两得。”

据悉,2020年9月,罗山县成为全国绿肥产业“一县一业”科技示范重点培育县。该县以发展“紫云英+”产业为抓手,聚焦紫云英大米、紫云英种子、紫云英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罗山紫云英”公共品牌,推进生态农业全面升级。

“每年国庆节前后,村民们将紫云英的种子撒到田里。到来年3月底,紫云英盛花期前后,用旋耕机翻入田中,经过半个多月的沤肥,化身宝贵的肥料,为接下来的水稻插秧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种绿肥种植模式不仅降低了化肥使用量,还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罗山县子路镇宣传委员潘远祥介绍。

“今年合作社的紫云英已经实现了机械播种和机械翻压,共播种2500亩。”子路镇问津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说,紫云英还能提高糙米总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钙、锌、硒含量,从而提高稻米品质。它已成为农户肥田养土的“绿色良方”。

陈贵权说,紫云英翻压还田后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使得水稻在减少40%化肥使用量的同时,产量提高10%。生产出的稻米品质更优,口感更好,稻谷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至少20%,每亩可节肥增收400元以上。

在绿肥体系支撑下,试验示范区面积逐步扩大。目前,罗山县已在多个乡镇建成紫云英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这些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紫云英生产,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随着紫云英绿肥还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罗山县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这种绿色循环的种植模式也为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