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昨日,走进平桥区平西街道小桥胡同非遗传习馆里的豫漆坊漆艺工作室,漆艺人朱高祥正专注地坐在桌前,进行着漆器创作。
“我们使用的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树液,即植物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大漆。不同于化学漆,大漆是纯天然产品,加入不同的矿物质颜料,可调配出不同色漆,用于漆器图案的修饰。”朱高祥介绍。
朱高祥推崇的传统漆器制作工艺,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这种天然漆具有耐酸碱、防腐蚀的特点。在平桥区城阳城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描漆楚瑟残片就是一件穿越千年的大漆作品。
“选择信阳发展,是因为信阳城阳城遗址出土了一些漆器,信阳还有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而且信阳的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合大漆的需要,所以说大漆跟信阳这个地方还是比较契合的。”朱高祥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谈起创作,这个从大二开始接触大漆的驻马店男孩,目光里满是坚毅和沉稳。眼下,他正进行的是螺钿漆器工艺的螺钿切割打磨工序。制作时,需要用线锯小心的切割出需要制作的图案,再经过反复的涂刷,最后打磨使得螺钿与漆面相辅相成,相互衬托,在不同的光线视角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案几上满目琳琅,茶盏托古朴典雅,茶则上贝壳镶嵌的蝴蝶泛着闪闪珠光,看上去有一种令人惊艳的美丽。这些茶盘、茶杯,被漆艺赋予了奇绚的美感,让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
“大漆有各种不同的工艺技法,门类种类繁多,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就有将近20项,它制作周期比较长,我们做一件漆器之前由于它需要不同的胎体,所以说我们要比对造型,对图案的纹样,材料的选择,制作的工艺手段等,要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出一件好的作品。”朱高祥说。
大漆需要时间来稳定,每一件大漆作品也从来都不是急于求成的,从最初的胎体到成型,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髹涂打磨过程,在时间的积淀中磨砺出最佳的状态。朱高祥也在一次次刷漆和打磨中磨炼了心性。10多年来,朱高祥通过不断尝试将漆艺与陶瓷、茶器等物件相结合,创作出不少别具风格的漆艺作品,设计出一批颇受年轻群体喜爱的实用性文创产品,真正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落实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中。
“近几年,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好,国家对非遗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希望我所从事的事业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和活力。我也将继续坚持传统漆艺的守正与创新,在大漆艺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朱高祥坚定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