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拜谒甘以敬故居


龚立堂

作为一个老茶客,我曾钻进原始森林的鸡公山,探访信阳千年古茶树;登顶巍峨的车云山千佛塔,问道传说中的贡品“本山茶”;踏访信阳毛尖发源地文新茶村,品尝刚采摘加工的新鲜毛尖茶。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甘以敬故居。

甘以敬何许人也?他是信阳乃至近代中国茶叶史上第一家茶社的创始人,被誉为“信阳毛尖之父”。

据记载,甘以敬生于1864年7月24日(甲子年农历六月二十一)信阳县李家寨小孙家冲甘家老楼(今浉河区柳林乡甘冲村甘家大塘),病逝于1914年12月21日(甲寅年农历冬月初五)上海,年仅50岁。

甘以敬故居,位于浉河区柳林乡境内。甲辰清明时节,我驱车前往拜谒甘以敬故居。

茶园是信阳的风景画。一路上满目的茶叶,在阳光的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恰似漫山遍野的“金叶子”。

市区距柳林乡不足30公里,在107国道柳林乡的一个岔路口,我停下车问了甘以敬故居的具体位置。

或许,山里人不知道茶圣陆羽是谁,也没有多少人看过《茶经》,但却没有人不知道甘以敬的名字。一位老乡指着西南方向告诉我:“再往前走一截就到甘家冲了。”

山色如黛的茶乡,处处都是青翠欲滴的茶园。循着老乡指的方向,不一会儿就到了甘以敬故居。

甘以敬故居,坐落在甘家冲村甘家老塆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冲间。故居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口池塘。门楼的牌匾上“甘家大院”四个字格外醒目。

史料记载,甘以敬居住的甘家老楼,有房屋近百间,雕梁画栋,丹楹刻桷。如今保存的故居院子并不大,有300多平方米,是信南地区已很少见的明清中原传统古建筑群。

在故居门楼的左边,有棵爬满茂盛青藤的古树。门楼右边斑驳的墙体上,镶嵌着一块刻有“信阳毛尖之父甘以敬故居”及其生平简介的木牌。

在甘以敬故居,我遇见了甘以敬五世孙、信阳市粒粒香茶叶公司总经理甘承福。还未等他详细介绍,我便匆匆推开了那扇棕红色的大门。

伴着“吱呀吱呀”的声音,我步入甘以敬故居院中。尽管整体房屋损坏严重,但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故居院落布局合理,设计十分讲究。两层楼里面是砖木结构,门窗及影壁等部位装饰精美,且浮雕镂空的砖雕、石雕与木雕都进行了纹饰装饰,既有建筑雄伟之气势,又有精巧工艺之精华,风格与艺术可谓“木雕精美,砖雕细致”。

据甘承福介绍,甘氏家族原籍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宜春市奉新县)。明正德年间,因倭寇袭扰,加上苛捐杂税繁多,甘氏太祖举家迁至信阳州(今信阳市)。

甘承福说,甘以敬是他的庠名,他的辈分名叫甘庆绵,字瓞浒,号周原,系甘家在信阳的第十四世孙,也是兄弟六人中的老幺,从小过继给了二叔父。其家是方圆十几里的首富,田产遍布当时的甘家冲、孙家冲,连李家寨的万家冲、台子畈都有他家的田地。

甘以敬虽为富家子弟,但不安于享乐,从小发奋读书,最终考取秀才。

青年时期的甘以敬,受康梁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不仅积极传播“实业救国”之道,而且兴办民族工商业,先在信南开银矿、煤矿、铁矿,后又在城内开办印刷厂、商行、药店、书店等各种实业,还设立小学堂,皆因种种原因而“资尽中辍”,均未成功。

一次次挫败,并未动摇甘以敬实业兴邦的梦想与决心,而是继续集资募股,又陆续在自家丘陵荒地上,试种茶树、油茶、油桐。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甘以敬联络地方乡绅地主集资筹股,开山种茶。他在信阳城东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多亩,种茶3万余窝,创办了“元贞茶社”。这种集生产、培育、改良、推广的经济形态,是近代中国茶叶史上的第一家茶社。

清宣统二年(1910年),甘以敬联合50多名股东,集资在车云山下骆驼店(今浉河区董家河镇驼店村)创办“宏济茶社”(后改名车云茶社),在千佛塔一带种茶40余亩4万多窝。1913年试采炒制干茶300多斤,上好的“本山茶”由此诞生。

清宣统三年(1911年),甘以敬又创办了“裕申茶社”。他召集12人为股东,种茶30余亩3万余窝。尔后信南山区民众纷纷仿效,开山植茶。广益、博厚、万寿、龙潭、广生等5家茶社连同甘以敬控股的元贞、宏济(车云)、裕申等3家茶社,形成了当时信阳极具影响的“八大茶社”。

为了改良信阳老茶,提高茶叶质量,甘以敬先是从安徽六安请来茶师指导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后又派茶商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学习龙井的炒制技术。在六安瓜片炒法的基础上,把抓条、理条的西湖龙井手法融入信阳茶的炒制中,生锅用小手柄炒到生熟,熟锅全部用大扫帚炒,不断改良信阳茶加工技术。

以传承、引进和创新的方法,炒制出来的这种信阳茶,起初名曰“车云龙井”。随着信阳茶制作工艺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回甘甜”的独特风格。1913年,信阳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重修信阳县志》记载,甘以敬“奔走数年,成效大著。至今信阳本山茶产额增,皆以敬倡之”。当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民国”替代,锐意倡导实业的甘以敬,出任信阳县(今平桥区)南镇自治会董事、县劝业所所长。

然而,在当局的统治下,甘以敬依然报国无门。1914年,袁世凯的爪牙在信阳制造“党狱”,思想激进的甘以敬,因支持反袁斗争被北洋政府抄家、通缉,所经营的工厂、实业再次倒闭破产。

无奈之下,甘以敬为防止当局追杀,与母舅一亲戚逃往上海外国租界。病逝于上海沪宁火车站长老公司会馆,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1915年2月,信阳毛尖以其独特品质,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质奖章。从此,信阳毛尖成了世界闻名的绿茶。

此时的甘以敬已与世长辞,虽然未能亲眼看到信阳毛尖金光闪闪的奖章,但他点燃的燎原之火却已熊熊燃烧。

甘以敬饱读诗书,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在他留下的一首《咏茶》诗中,人们可以窥见其初创茶社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

民以食为天,茶与饭相关。

开彼南亩地,劈之东隅山。

请来湘楚师,富我豫申园。

知礼非饥人,立信岂赖天。

荷助暮色里,笑坏一群仙。

从甘以敬的咏茶诗中,首句便能看出他致力实业报国决心,变卖家产后多次的创业失败并没有让他丧失斗志,最终选定以开山种茶为奋斗方向。尾句又能感知甘以敬朴实的实业救国理想,民不富则国不强,自信才能自强,然而民族自信并非天赐,需要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奋斗。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始于周,兴于唐,盛于宋,扬于今。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其实,信阳种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更是超过3000年。

《唐书·地理志》载:“义阳(信阳古称)土贡品有茶。”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将信阳(义阳)茶划属全国八大茶区之淮南茶区,称“淮南茶,光州(今信阳市潢川县及周边)上”。宋朝时期,全国有13个卖茶山场,信阳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别为其中之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信阳毛尖也进入一个全面繁荣期。特别是自1992年起,信阳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如今,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216万亩,年产茶叶9万吨,年产值161亿元。

甘以敬曾为信阳茶产业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信阳人民没有忘记。在浉河南岸茗阳阁下的“茶之韵”广场,信阳市人民政府2009年为甘以敬树立铜像纪念。

古时,茶叶作为主要商品流通在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载体。如今,信阳毛尖搭乘中欧班列,沿着“一带一路”,已经远飘到中亚、非洲、欧洲等世界各地。

自2010年以来,信阳毛尖连续15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排行榜前三名。最新发布的2024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80.3亿元。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浉河区已形成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茶海的独特美景,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区70%以上的产业与茶产业相关,茶农70%以上的收入来自茶叶。

茶在中国传统习俗里,老百姓居家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文人雅士们则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是俗与雅,还是穷与富,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一个茶字。

据传,武则天曾患肠疾,久治不愈,饮用车云山供奉的茶而获痊愈,因敕建千佛塔于车云之峰,以彰茶功。虽历经千年,千佛塔如今仍屹立在山头之上,成为信阳茶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

故居是记录岁月的一支笔,密密麻麻地书写着甘以敬往日拼搏的时光,见证着他奋斗的生活。拜谒甘以敬故居,也算是完成了一个老茶客心灵的朝拜吧!

在甘以敬故居,朦胧中,我仿佛看到和听见甘以敬的身影与声音——

勤学苦读的甘以敬,参加科举一举成名;广植茶园的甘以敬,创办“元贞茶社”;思想激进的甘以敬,纵论富国强民、实业救国……

时光荏苒,转瞬百年。从“信阳毛尖之父”到“中国毛尖之都”,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倘若甘以敬能够看到如今漫山遍野的信阳茶园美景,目睹茶乡人民的美好生活,相信他一定会含笑九泉。

当代散文家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返回市区,我走进中山路的一家文新茶馆。在一杯信阳毛尖的千年醇香里,又陷入了沉思:大别山是信阳的傲骨,造就了信阳人的大气与豪放;淮河水是信阳的柔情,赋予了信阳人的灵动与智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