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黄成光:情系“三农”作表率


□本报记者 高晶晶 实习生 姚志竹

“新县聚焦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个龙头、两项机制、三种模式、五业融合’的新路径,中药材企业主体达60多家,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达70亿元以上。”5月11日,在全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来自我市新县农业农村局的黄成光所作的经验交流发言令人印象深刻。

为做好中药材产业,黄成光下了很大功夫。2022年,黄成光从脱贫攻坚战场转到乡村振兴战线,担任新县县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任职以来,他早出晚归,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走访全县200余个村、1000多个村民组,白天下乡走访调研、夜晚研究政策落实,为振兴富民谋出路、想办法。

“新县有上市企业羚锐,山多地少生态好,具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基础和优势,现在市、县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正是好机遇,我们局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就是要扎实把中药材产业做起来。”黄成光信心满满地说。在他的带领下,中药材工作专班的同志们干劲十足,主动寻找资源联系中药材种植大户,争取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到企业上门走访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与群众沟通传授中药材种植收获方法……于是,新县浒湾、吴陈河、沙窝3个中药材培育种植基地规模日显,昱耀生物、同信生物、搜狐农业等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地建设,万亩集中连片“豫颠茄1号”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挂牌。全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由2013年1.04万亩发展到7.5万亩,中药材专业经纪人由2013年13人增长到142人,中药材企业由羚锐1家上市公司、1家种植基地发展到4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2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和15个加工基地。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狠抓粮食生产,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黄成光说。近3年来,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改造提升2万亩,他着眼新县耕地分散有坡度特点,探索实施适度化“小田并大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引导推行稻药轮作、稻虾共作等生产模式,探索村集体流转撂荒田复耕复种的撂荒整治模式,推广“谁种补谁”的粮食补贴政策,解决了山区县撂荒田复耕复种和谁来种田难题,全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亩以上、总产量14万吨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切实把乡村产业发展好。”黄成光按照以产业促振兴的思路,在农业上提前谋划。近年来,全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总体布局“1+2+N”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放大优势、激活资源要素,促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到60多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 家,建成国家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

新县是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他结合试点任务,牵头制定出台《新县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有偿使用暂行办法》等7个配套文件,探索推行“点状供地”项目对接服务模式,全县共盘活宅基地、闲置农房4000余亩,引进盘活项目34个、吸纳社会资本4亿元。探索出发展“篱笆经济”“一米菜园”等多种盘活利用模式,被全省推广,经验总结出来的《“小菜园”能做“大文章”》《做好“1234”着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文章被《美丽乡村》《河南农业》等杂志刊登。通过探索“三权分置、四股共享”改革做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全县206个村(居)集体资产从1.3亿元增加到12.8亿元,是改革前的9.85倍。

今年“五一”前夕,黄成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我会时刻铭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我所能,振兴富民。”黄成光话语铿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