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法治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黄涛:法亦有情护民生


本报记者 段黎明

开栏的话

应时代之变,与时代同行。自今年5月以来,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信阳日报社联合开展了“2024年度身边的榜样暨全省法院先进典型集中采访活动”。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信阳法院干警的风采和精神风貌。

从今日起,本报特推出“新时代 新风采——走近信阳法院全省先进典型”专栏,客观真实宣传他们守司法为民初心,办群众满意案件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法院干警积极投身司法事业,推动法院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市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谱写新时代“两个更好”新篇章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更强的法治保障。

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记在心间,把忠诚印在大地;

主动走出法庭,走向社会,走进当事人的心中;

为企业“纾困”,为当事人“解忧”,为营商环境“固本”;

“天平”源法理,法理融“天平”——依法凭良知办案,实质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特 写

七次倾听调成一宗抚养案

这是一起抚养纠纷案件。

“我请求人民法院给我上学的机会……我会回报社会的。”这是当事人翁某发给黄涛的信息。当时,黄涛被她强烈的求学欲所感染。

翁某出生于2002年6月,父亲翁某成与母亲庄某于2011年经法院判决离婚,其随母亲庄某共同生活,父亲翁某成每月支付抚养费300元至其18周岁止。因母亲庄某经营失败和身患疾病无力负担翁某的生活教育费用,翁某于2022年7月起诉父亲翁某成请求以每月1700元的标准补充支付已支付的抚养费,并支付医学本科期间的生活教育费,共计30余万元。起诉时,翁某已满20周岁,在读大三。

经审理查明,翁某成只有3000元抚养费未付,但一审出于多方考虑,判决翁某成支付生活教育费共计9万余元,明显超出了法律的规定。

黄涛也想帮这个小姑娘,助其完成学业。打好“亲情牌”以调解结案——这是他当时找准的方向。

黄涛将该案排在当日上午4个案件的最后一个开庭,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调解。翁某成陈述,自己是一名教师,再婚后又生育了两个女儿,又要给身患癌症的父亲看病,无力再负担翁某的费用。翁某表示,同意按一审判决金额调解。否则,不同意。当庭调解无果。

当日下午,黄涛又拨通了翁某成的电话。翁某成说,女儿因为抚养费与他吵闹并起诉,让他很没有面子……接下来,黄涛找准共情点给翁某成打电话,耐心听他倾诉。

终于,第7次时,翁某成动情地说“黄法官,知道您真心为我们父女好,这么小的案子花费了您那么多的时间,我同意调解。”翁某成同意每年支付2万元供翁某完成大学学业。

采访最后,黄涛说:“法律是无情的,也是有温度的。法官应当在坚持法律效果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简 介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黄涛一直寻找到答案。

他热爱追光。从宣传战线一战成名,到新时代员额法官,上法庭、进企业、访当事人,勇毅担当不同的任务、光荣的使命。

他精进专业。深知人在事上磨、事在干中成。岗位是普通的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员额法官,办理一批重要破产案件,不仅让企业重获新生,也优化了营商环境,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24年2月被省法院表彰为全省法院先进个人。

他筑梦前行。在民三庭从事法官工作期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善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只争朝夕为党旗争辉,撰写的裁判文书、案例分析及专业论文多次获奖,两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心 声

和黄涛法官第一次接触是在一起风电工程的二审现场,该案件是一起典型的合同纠纷,但是合同关系及实际合同执行情况复杂。黄涛法官在处理该案件时十分重视,提前收集、问询相关细节,二审开庭前做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凭借扎实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效识别出了该案件的实际矛盾及对应法律条文。我认为是黄涛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司法工作者,能够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很好地维护法律的公平性。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陈磊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