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有茶,有业,有故事!


(上接第一版)

信阳是茶的故乡,茶是信阳的象征。信阳茶,在宋、元、明、清有关文献中均有记载。“毛尖”一词出现在清代,人们把当时产于信阳县的毛尖称作“信阳毛尖”。清末民初,信阳西南山区所产“本山毛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信阳毛尖,因色、香、味、形俱美,已与当时浙江“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等名茶媲美,高低难分,位列全国名茶。

一叶作“舟”,世代相承。

19世纪以来,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的信阳毛尖,迎来了历史高光时刻。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一举斩获金奖。自此,信阳毛尖享誉海内外,成为来访外国友人争相追捧的“茶中珍品”。

彼时,振兴信茶的“八大茶社”先后成立。经历了艰难的发展,1959年,信阳毛尖获评“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68年,信阳毛尖首次亮相广交会,外国友人品茶后,赞其曰:“香高汤绿、味甘,内质之绝。”1990年,信阳毛尖摘得“国家金质奖”。1991年,信阳毛尖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2年,信阳举办首届茶叶节。30多年来,茶节已成为信阳人的传统节日,成为信阳的城市名片,让信阳因茶而兴。

一叶为“媒”,四海联通。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道因茶而生,茶因道而兴。

1978年以前,信阳茶叶外销主要通过天津、上海出口;1983年以来,一些个体企业直接通过上海口岸联系,主销眉茶。信阳出口茶企代表卢氏茶业,以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开拓了中低档茶叶销路,提高了茶产业效益。如今,借助丝绸之路,信阳茶“乘上”东欧班列,香飘海外。去年,信茶通过茶事活动,走出国门,参加了西班牙“茶和天下·雅集”信阳毛尖专场活动,让山水茶都——信阳,凭借一杯好茶,与国际著名生态旅游城市马德里连接、共鸣,信阳毛尖走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一叶成“业”,富民强省。

为饮者造福,为茶农谋利。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对2023年我国春茶价格调查数据显示,茶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全国鲜叶平均收购价同比提高5.6%,带动茶农增收效果明显,其中,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重庆、云南鲜叶平均收购价同比提高10%左右,河南提高17.5%。

茶产业是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惠民产业、脱贫产业,也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作为我省传统产业、信阳支柱产业,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216万亩,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 家、省级龙头企业3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11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 个,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79.84亿元,连续14年稳居全国前三位。全市现有茶叶从业人员120万人,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在老区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一片绿叶,到无限生机,“信茶故事”连年精彩。

尤其是2024年,东风吹来“茶有信”——信茶好事连连,毛尖前景光明。

3月13日,全市春茶生产工作会在信商之家召开,多点集聚发力,护航春茶生产;

3月28日,市政府办出台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深化“三茶”融合;

3月29日,信阳毛尖春茶开采新闻发布会召开,明确2024年开采继续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生产;

4月2日,《信阳白茶》团体标准发布并开始实施;

4月9日,信阳“遇见茶乡 不负春光”2024年主题春季旅游线路图公布,推荐了上春山、品春茶、赏春花、寻春韵、享春味、踏春潮等“七彩玩法”;

更有,刚开馆的信阳毛尖博物馆内,人头攒动。文新新创网红产品——“信阳毛尖抹茶冰激凌”,让游客们一品沁心、一见倾心;

再看,核心产区浉河区上线了“信阳毛尖521区块链溯源体系”,着力打造优质产地“天团”——“5云2潭1寨”。“521”,蕴含了核心产区521、国际茶日521、超级资产521等含义,还寓意“我爱你”,让信阳毛尖越来越多了一种“有故事”的味道;

…………

以上种种,“茶”颜观色,细观慢品,信阳毛尖高质量发展似乎有了“新打法”。

伴随着2023年12月1日《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的施行,信阳毛尖破题的路径,在“术”和“道”上,都有了“质”的转化、“新”的提升。概括起来,可谓“有茶,有业,有故事”。

有茶,坚持品质为王,一茶多色,守正创新;有业,追求“三茶”融合,产业集聚,品牌创新;有故事,讲究九九归原,返璞归真,表达创新。如果,“三茶”融合是破题之“术”,那么“讲好故事”就是破题之“道”。

从高度上,丰富品类、构建层次、多元经营;从长度上,坚守底线、延长链条、研发新品;从深度上,讲好故事、存蓄流量、以“故”写“新”。

从传统绿茶同台竞争,到2010年以来的信茶“红色风暴”风起云涌,再如今,信阳白茶标准应运而生。茶树还是那棵茶树,茶园还是那片茶园,之所以有绿、红、白、黄等杯中之色的变化,源于制茶工艺的日臻完善、茶人茶企理念的吐故纳新,更多的还是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正如当初信阳红茶风靡时,一度以“价贵”为美。然而,市场造就的产物,也终将在市场中拨乱反正。返璞归真中,品质绿茶市价仍居高不下。

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

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六大茶类全面发力,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六大茶类协同发展的新局面。2022年,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产量占比分别为58.3%、15.2%、9.8%、13.4%、3.0%和0.4%。从增速看,规模最小的黄茶因其基数低而增长最快。而从增幅看,口感多样、制茶简朴、能长期储存且价格亲民的白茶,吸引了不同喜好的饮茶者,在六大茶类中增幅最大。

同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绿茶总产量虽然有小幅度提升,但绿茶占比持续下降。7年来,绿茶产量占比从2017年的67.3%到2023年的56.9%。虽然产量占比下降,但在茶叶总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9.9%的情况下,绿茶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仍然高达11.6%,原因在于受到绿茶品质技艺不断提升、生产成本较高的影响,春茶名优绿茶价格上涨。其中,近4年,我省是全国各产茶省绿茶产值增长第一、产量增速第二的省份。

加之,受国际大环境影响,绿茶出口额、出口额占比下降,而2023年,我国海关正式增列白茶、茉莉花茶税目,为茶企规范经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支撑。

从消费品类方面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品牌、文化、情感要素使传统绿茶消费向中高端集中;二是日常消费更趋于理性,性价比高的产品更受欢迎;三是健康理念持续推动茶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健康、时尚、社交的属性,让新式茶饮成为市场的宠儿,年轻态消费群体已逐渐成为市场主力。因此,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交融、康养结合,延长产业链,是信阳茶产业的消费导向。市场导向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消费趋势并向茶旅游、新茶饮等新消费供给渠道延展。

可喜的是,当前,信阳毛尖在科学的管护、生态的滋养、法治的护航、政策的加码、产地的保护和品牌的塑造中,正逐步把过去所谓的“小浑淡”“只能信阳水冲泡”“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标准模糊”“同质化竞争”“品种繁杂”“不重视大宗茶”等弯路走直了。

推动“三茶”融合,需要久久为功。

比如——

提升品质绿茶。在统筹市县品牌协同发展、强化行业标准、完善溯源体系、深化科技赋能、推动良种选育上,我们还有留白可补;

坚持多类并重。在拓展茶叶品类,推广红茶、白茶、黄茶上,丰富茶产品,推动茶作为原辅料应用于烘焙、谷类、乳制类产品、新茶饮和发展绿茶精深加工上,我们还大有可为;

推动跨业跨界。在持续延伸茶产业链、深化茶旅融合、以区域公用品牌的“马车”拉动茶企品牌做大做强上,我们仍然前景光明;

深化“一体两翼”。在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一体”,链动区域公众品牌与企业品牌“两翼”同频,推动比翼齐飞、协同共进上,我们还需持续创新。

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立足信阳毛尖客观实际,我们要多育闯市场的“领头人”,多造闯市场的“大航母”。无论是“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都要始终着力在品质优化、品类丰富、品牌提升上守正创新,在坚守安全、生态底线的“根上”开花育果,把信阳毛尖的“新质生产力”充分挖掘出来。

最重要还是要跳出“毛尖”来看“毛尖”,让毛尖不止于毛尖,不止于一杯绿茶。将“故事”和“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需要韬光逐薮,更要造炬成阳。

当西湖龙井、碧螺春、小罐茶等,频频出现在各大火热影视剧中的时候;当现象级宣传引流消费,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一种时尚的时候;当文化赋能,温情回归,消费成为一种崭新表达的时候……我们也同样期待“一口毛尖一口春,一点翠绿一点金”。

如果尝试把远一点的“春姑”的故事和千佛塔、陆羽、苏东坡的故事讲活,把近一点的千年茶树、鸡公山、南湾湖、八大茶社、“521”的故事讲好,把在身边的种茶人、制茶人、守茶人、品茶人的故事讲动听,山水茶都的魅力将更添,中原崛起的活力会更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