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传统文化“走出去”


□周涛

当非遗和主播相遇,会撞出什么火花?“千万粉丝级”主播“凌云”,作为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为网友们呈现现实版的武侠江湖;“非遗竹编老李”凭借50多年手艺和匠心精神,成功“破圈”;有近两百万粉丝的“田田剪纸”,以“三刀剪双喜”走红网络……平日里,我们打开视频平台会发现,有不少非遗项目的直播或短视频,非遗传承人将各自地域的非遗项目近距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将非遗文化传播至全国各地。

保护非遗文化,需要扩大宣传、加强传承。一段时期,珍贵的非遗文化无法获得足够大的市场回报,在传承方面进而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非遗文化主播通过直播或短视频,无论是接受打赏还是出售非遗文创产品等,都得到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也因为市场价值回报,让更多喜欢非遗文化的年轻人成为传承者和非遗文化的创新者。

事实上,在信阳,《刘海砍樵》《夫妻观灯》等经典花鼓戏以及信阳民歌唱跳结合,观赏性俱佳;蛤蚌舞、狮子舞、蝴蝶舞、竹马舞等民间花会大俗中有大雅;烙画、剪纸、糖画、石画、布艺、葫芦烙、蓝草木染等非遗项目个顶个的精彩;罗山皮影戏、土陶制作等,传承与创新并在……信阳非遗早已走进万千大众,成为信阳传统文化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笔者认为,要擦亮这一张张名片,就要提升年轻人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性,而直播和短视频就是如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演绎和观看方式。一方面,要用好优质文旅类主播,鼓励文旅部门与热门主播合作,邀请其推介城市、景区、地方历史文化,为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引流”,利用直播推广当地特色产品。另一方面,非遗主播应着力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媒介素养,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优质内容,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外,各地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非遗知识直播周”等活动,鼓励非遗主播配合举办沉浸感的线下文化活动,让非遗通过新媒介走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