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华
近年来,商城县鄢岗镇以搞好人居环境,发挥资源有优势为基础,紧紧抓住人才引擎和产业引领,实现富民强镇,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发挥优势资源 谋划产业特色
该镇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全镇现有耕地10万亩,并且地势平坦,水资源也比较丰富,非常适合规模化种植。为此,该镇因地制宜,制定了“1+4+N”的产业发展思路。“1”就是发展优质稻米这个主导产业,重点是再生稻;“4”就是流转丘陵、坡地发展林果、苗圃、艾草、蔬菜等4大特色产业,总规模达1.2万亩;“N”就是各村根据自身实际,发展“一村一品”。其中,以“四季青”萝卜为代表的鄢岗“七鲜”在全县小有名气。同时,为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该镇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依托稻米、果蔬等原产料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二是依托留守妇女多、劳动力相对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鞋服加工等手工业。三是依托环境优美、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在产业发展中,该镇将人居环境打造作为前提,通过着力解决“活由谁来干、钱从哪里来、工作怎么推、成果如何保”,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该镇干部表示,如果人居环境是一个支点,那么镇村干部就是杠杆,依托这个支点撬动乡村振兴这个“大地球”。
整合闲置资源 创造更多效益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产业项目落实了但不能落地的尴尬局面,该镇积极利用闲置资源,大力实施“四个一”行动,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四个一”,即“一荒、一旧、一废、一塘”。“一荒”就是荒田、荒地、荒坡的开发利用。今年,该镇通过消灭“三荒”行动,整理土地4200亩,共引进种植业项目5个,其中信阳壹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苗圃2400亩;“一旧”就是旧村部、旧学校等房屋的改造利用。去年以来,该镇有8个旧村小、旧村部实现再利用,引进三正电子等项目8个,带动周边600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废”就是废弃厂房、圈舍等场地的转化利用。对于“一废”,该镇在做好环保设施和群众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殖业。像余寨肉牛养殖场,就是盘活原华英废弃厂房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一塘”就是塘堰水域的直接利用。该镇与国电投铝电投资公司成功签约了“渔光互补”项目。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该镇想方设法抓投资增量。一是抓招商引资。选树一批“优秀新乡人”,进行宣传表彰,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二是抓群众就业。积极推行“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模式,即村集体成立劳务合作社,与产业合作社签订用工协议,实行劳务统一派遣,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有效衔接。三是抓联带机制。建立健全“三变”和“土地托管”两个机制,真正让群众、让村集体从中获取收益。
汇聚人才力量 实现富民强村
该镇通过模范带动,全面激活人才动能。一是发展产业“带头羊”。在农村,就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要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发展就更快。全镇326名党员组长中,有142名从事产业发展,在全镇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二是成功人士带动发展产业。积极搭建“名誉村长”和乡贤理事会“两个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全面带动乡村产业发展。首先是“名誉村长”,通过个人自荐、支部推荐、党委考察、镇聘村用的方式,选聘一批政治上有党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公益上有热心的乡贤能人担任“名誉村长”。“名誉村长”不占编制、不拿工资,主要是协助村里解决“大”事、“难”事和“闲”事,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名誉村长”夏厚峰,他是中铁十局的项目经理,个人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夏园旅游综合体,现在已成为全县出名的康养休闲地。乡贤理事会则是“名誉村长”实践的进一步深化,由原来一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群人的智慧,在全镇共选聘了乡贤理事405名。充分利用他们在资金、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汇聚磅礴力量。去年以来,该镇就有67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在基础设施上投入1600多万元,新注册经营主体48家,发展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15.4亿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